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中垃圾分类现状及回收再利用的效益提升调研
——高校中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面临的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垃圾分类制度的全面实施。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落实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高校环境中,对于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重视程度和相关措施尚待加强。为此,我们团队聚焦于高校垃圾分类现状,深入研究回收再利用的效益提升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效益提升
正文:
(一)学生们进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主动性较差
垃圾分类在高校中并未得到充分实施,物质条件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更是关键所在。显然,若学生缺乏垃圾分类的主观意愿,即便学校完善相关设施,垃圾分类问题仍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在调研团队的调查中,针对阻碍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因素,同学们自主从选项中选择,从而揭示了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亦是最根本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宣传工作不足”、“学校相关设施不完善”、“同学们较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学校相关工作完善,无明显困难”四项中,超过80%的同学选择了“同学们较少进行垃圾分类”这一项。因此,应将提高同学们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意识和行动置于首位,采取一系列宣传和奖励措施,使问题深入人心,促使同学们不仅具备意识,更有动力和自觉付诸实践。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此方面的宣传和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已到位,这些工作与学生主观意愿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不同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重视这些方面,激发学生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校园中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设施基础有待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对于大学内部的垃圾分类及回收设施表示不满,同时也有少数同学对此未给予足够关注。针对这些物质条件问题,调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为改进和更新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设施提供明确的方向。调查数据显示,校园垃圾处理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以及功能不全面等问题。其中,功能不全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近9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关于设施数量和分布的问题,约有52%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不到5%的人认为现有设施无需改进。
在实地调研中,团队发现虽然大学内部的垃圾收集设施数量看似充足,每栋宿舍楼和教学楼外都设有垃圾投放点,但垃圾分类回收的措施并不完善。除了校园小路上的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桶外,教学楼、宿舍楼等其他重要场所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以提升校园的环保水平。
(三)没有建立统一的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完整流程
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简单而言,是一个涵盖三个环节的过程,即分类、回收与再利用。这其中,垃圾分类包括不同场所和层级的分类;回收则涉及不同对象和时间的回收;再利用则涵盖不同渠道和程度的利用。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再利用,有必要构建一个完整统一的流程,并妥善处理三个基本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垃圾分类环节,衣物、旧书等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且利用空间较大的物品,已有相应的回收再利用设施,如旧衣物回收箱、旧书回收箱等。然而,针对日常生活垃圾,精细的垃圾分类设施尚不完善,同时,师生因考虑到便利性等因素,往往未能主动关注垃圾分类。在垃圾回收方面,以L大学东三门南侧为例,该处设有可回收垃圾收集站,并张贴有L大学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采访获悉,这是可回收垃圾收集变现的场所之一。由此可见,L大学在垃圾回收与再利用方面,已初步建立相关机制。然而,由于垃圾分类环节虽有制度但并未完全落实,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效益尚显不足。若能够全面构建垃圾分类与回收再利用的衔接机制,并确保各环节无一疏漏,那么最终所获得的效益将极为丰厚。
(四)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的效益没有充分利用
实行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整合并回收垃圾,进而实现再利用。这一过程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其大小与高校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潜力密切相关。因此,调研团队针对高校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潜力及所产生经济效益的运用展开了调研。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潜力巨大,相应经济效益也较高。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经济效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且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调研团队对同学们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经济效益可应用于生态环境、校园建设、社会和谐以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调研团队期望通过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垃圾的回收利用潜力,从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将其用于改善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让垃圾充分发挥其最后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