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市民子女教育及社会融入问题的解决与落实,对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提供有效的对策支持,能够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市民教育融入政策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在解决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问题上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 教育融入;新型城镇化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市民群体应运而生。新市民子女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随进城务工家长一同在城市生活并接受教育的随迁子女;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农转非的新市民子女[1]。还有学者认为新市民是指在城市生活居住却从未真正融入城市也无法重回故土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双重边缘人[2]。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前一种的两类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是社会融入的基础,为更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深入研究关于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的政策显得尤为关键。
二、政策分析
从起始时期的初步关注,到重新调整阶段的深入部署,再到强化明确阶段的全面完善,政策对新市民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最初的《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到后来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到《关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问题的若干意见》,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来看,其体系尚显薄弱;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分析,现有的政策要达到较好效果,其体系还有很多欠缺之处。”[3]2019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这些政策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体系,为新市民子女的社会融入和教育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文件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政策体系,以保障新市民子女的教育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和教育融入为目标,推动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三、现状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后,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应新市民子女入学需求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一些地方的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1.明确入学政策
提出明确的入学年龄限制和申请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减少甚至阻止因为年龄不符或条件模糊却入学的不公平现象,促使新市民子女能够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还可以筛选出适合接受特定阶段教育的学生,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开展。
明确的入学政策体现了教育系统的透明度,民众更加了解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对教育系统的信任和支持程度也会随之增加,有益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家长可以依据现有的政策,确定孩子是否满足入学条件,从而减少因不了解或误解入学政策导致不能入学的情况。
2.入学管理的多样化
全国各地采取了多种入学管理机制。在浙江部分地区实行了积分入学机制,以新市民子女家庭的综合条件进行积分作为入学的依据。在北京等地采取资格预审的方式,预先审核申请者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其入学。
多样化的入学管理有助于保障新市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它能够更加灵活地满足新市民子女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其教育融入。
3.教育资源的扩充
全国各地政府通过教育资源建设,增加学位供给,给新市民子女在入学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其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此外,教育资源的扩充还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市民,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在促进新市民教育融入方面做出的努力。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政策和措施,我国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四、政策建议
1.完善教育补偿机制,维护教育公平
为新市民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美国曾出台补偿教育政策,通过为少数民族和贫困儿童制定教育计划来支持弱势群体的教育[4]。我国也可以通过完善这一机制,尽力弥补他们的不足,减少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导致的教育差距,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强化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保障教育融入权益
教育政策的出现并不代表新市民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法国行政学家夏尔·德巴什指出,“对于行政机构来说,如果决策与他们期望的东西不相符或在他看来是无法实施时,他将反对这种毫无活力的东西或者试图改变措施的内容。”[5]有些政策因为其不具体性而难以执行,为此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来强化。依法管理相较于依政策管理更加规范、稳定、透明,有更强的约束性以及促进公平公正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应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以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公平性的实现。
以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例,对于“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表述不够严密。目前,新市民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仍有不平等的现象,如分批入学、单独设班等,违背了教育平等的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宪法在保障新市民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的不足。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新市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确保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关注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促进其适应融入环境
心理健康是新市民子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市民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学业及文化适应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其到了新环境,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不利于教育融入。
重视新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其提高受挫能力。此外,学校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减少成绩给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五、总结
本论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为依托,探讨了新市民子女的教育融入问题。全文对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相关政策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该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相关政策日趋完善
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新市民子女的相关政策日趋完善,为新市民子女拥有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提供了保障,从而促进了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提升。
2.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相关措施实施取得成效
国家充分关注新市民子女这一群体的成长,通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促进了其群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关注和支持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3.多维度优化政策为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创设更好条件
基于现实出发,通过完善教育补偿机制,强化义务法律法规执行,关注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等方式,多维度的为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创设更好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其发展。
本文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首先,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材料的处理不够完善,呈现的分析比较浅显,在政策建议上也不够全面。其次,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的范围有限,不能展示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的全貌。未来,笔者将继续关注新市民子女教育融入的进展,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兴,杨志俊.论城市新移民子女亚文化跨越的学校教育干预[J].教育学报,2006(2)::5-56.
[2]刘学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身份认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3]杨润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政策及共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6).
[4]阳建.长沙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8
[5]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名称: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新市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KYX2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