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政策驱动与社会参与:流浪犬猫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左艳君 张劲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4期
重庆科技大学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 重庆科技大学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

摘要:养宠物人群数量不断增加趋势下,流浪猫犬数量也在增多。虽然很多城市都在治理流浪猫犬,但治理方式大多过于单一,效果较为有限。本文以某新一线城市为例,就其流浪猫犬治理对个人和相关机构进行访谈,得出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公共政策不完善、二是社会参与度不够。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流浪犬猫治理的成功经验展开讨论研究并提出:完善养宠法律法规,严禁弃宠、私自繁殖;完善治理和领养制度,推广并落实“TNR+领养”制度;引导和引入社会力量,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流浪猫犬的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流浪猫犬;公共政策;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到:在人们的生理以及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等精神层面的需要。根据《宠物行业蓝皮书:2023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统计,现养宠人员50.2%集中在90后,且新一线城市为宠物主大本营,不难看出在这个快节奏和独生子女时代,养宠是当代年轻人不错的选择。养宠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很多生活乐趣和陪伴,可以培养爱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养宠也促进宠物必需品和生活用品等产业链的发展,确保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报告》中预测未来5年犬猫数量将从2023年的1.9亿只增至2.1亿只,可见养宠(以猫犬为主)数量也在逐渐增高。可是随着养宠人士的年轻化和养宠数量的增高,也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当今社会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人养宠物都是一时兴起的决定,但是在养宠物后期的时候却疏于管理,导致大量的宠物被抛弃,让城市中流浪犬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流浪犬猫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而若流浪犬猫疏于管理,会极大地影响社区的公共安全等。其一可能会对居民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其二流浪犬猫可能携带寄生虫、病毒和细菌等,如跳蚤、皮肤病菌等,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给医疗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如田义(2020)在对北京房山区犬只开展弓形虫检查时发现,流浪犬只的弓形虫感染率要远高于宠物犬只[1]。其三伦理道德问题,一些人可能会对流浪犬猫进行虐待或伤害,如2014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一景区内,几名男女把一只小猫掉在树上,一女子用刀活剥猫皮,其中一名男称“猫肉好吃得很”;2020年2月,山东理工大学范某某通过虐待流浪猫,拍摄相关素材进行牟利,2个月的时间造成80只流浪猫的死亡等等。我国在流浪猫狗上没有专门的相关制度和立法,也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各地相关部门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捕捉处理,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专注于动物法、社会法研究的钱叶芳教授认为,只在末端进行控制,简单粗暴地消灭掉流浪动物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保护和管理并重才能真正有效根治问题。“保护动物其实就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现在虐猫虐狗,很多其实都是流浪动物,而暴力的传播,就是在破坏公序良俗”[2]。人类若丧失爱心,就会出现弱肉强食等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流浪犬猫产生的原因,指出人类行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流浪犬猫疏于管理是导致流浪犬问题的重要原因。如王海军等(2022年)说到流浪犬猫的成因主要有主人弃养或丢失和无限制繁殖[3]。同时也有学者从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角度研究了流浪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来减少流浪犬的数量。在解决流浪犬猫问题上,很多学者从立法和管理角度呼吁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制约人们的遗弃和虐待现象,如杨曦等(2023年)提出国家层面应尽快建立起动物监管与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体系,尤其要将虐待、遗弃犬只的行为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之中[4];程曦昀等(2022年)提出在伴侣动物福利保护方面,专门性法律规范的构建是重中之重,但同时也应构建相关制度,对法律规范的落实提供保障[5];Haider(2015)指出,英国政府对养狗的管制十分严厉,自1992年开始,英国政府要求狗的项圈上必须要有“识别卡”,上面写着宠物的姓名、宠物主人的信息、联系方式以及地址等的相关资料,违者将被处以5000镑的罚金。这就有效的减少了家养宠物变成流浪动物[6]。管林丹等(2023)在《山东省流浪动物及流浪动物收容所现状调查分析》中建议进行流浪动物收容所的模式创新,可以建设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动物园模式[7]。Daniela Ramirez Riveros等(2024)指出,流浪犬猫最大的控制发生在最高的社区参与下,收养和教育决定了有效性[8]。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也提出了立法提案,如在2024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木华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宠物饲养责任,在各地养犬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定法律效力层级更高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建议立法保护伴侣动物,严格执行养犬许可制度和防疫制度。通过收容项目、领养项目、TNR(绝育、防疫、放归)项目等进行疫苗普及,充分发挥民间流浪动物救助机构的作用。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政策和管理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以某新一线城市为例,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深入剖析解决流浪猫犬问题的障碍和挑战,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社会参与和公共政策视角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流浪犬猫问题现状分析

1.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

某新一线城市出台的涉及流浪犬的地方性法规《某市养犬管理条例》。对于源头上,在《条例》中三十二条提到养犬人不得虐待或者遗弃犬只,四十一条中说到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遗弃犬只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上1000以下罚款。可见处罚力度较低,很多饲养人一时兴起养宠,但忽视后期继续饲养需要付出大量的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而在弃养不需要付出太大成本的时候,随意弃养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所以遗弃宠物的现象就会普遍出现。《条例》二十七条规定,需要建立犬只登记电子档案,虽然对申请和办理《养犬登记证》有做要求,但只有图片和体貌特征,就算宠物被遗弃,找到的成本也较大,因此很难将其找回,或者进行相应的弃养处罚,加上城市人口众多,流动性也较大,完全落实登记制度有一定难度。

对于领养和收养制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介绍,当前在流浪动物的收养、领养的流程处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我们需要规范流程,并在法律上给予动物伦理、动物保护更多的重视[2]。虽然政府部门和社会提倡“领养代替买卖”,从治理流浪犬猫的角度是很不错的,因为每领养一只流浪犬猫,社会上就少一只。但是由于流浪犬猫的无序繁殖,导致社会出现的大量流浪犬猫都是杂交品种,加上宠物链经济的推动,品种原因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领养。再者缺乏规范的领养和送养程序,很多流浪犬猫无法找到合适家庭和主人,导致其继续流浪。

2.公众认知和意识不足

流浪犬猫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而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流浪犬猫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必要性。这导致很多流浪犬猫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护。一些人会冷漠地看待流浪犬猫,认为这些都是城市环境的“附属品”,而不是生命个体,这种忽视和冷漠可能会导致流浪犬猫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再者公众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救助和管理流浪犬猫,比如进行绝育和领养等,所以导致一些人错误的认为只要对流浪犬猫进行毁灭,就可以解决问题。

3.各方面资源匮乏

流浪犬猫的救助和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但目前很多组织和机构面临资金、人力和设施的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收容、饲养和医疗服务等需求,这也使得流浪犬猫的处境更加困难。据了解现在一线城市绝育手术狗狗在1000元左右,猫在500元左右,如果将每只宠物都进行捕捉然后再绝育放回,不管人力还是资金成本都会比较大,所以对于流浪犬猫的处理方式,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声音,有些可能会引发争议和质疑。这使得相关机构和人员在处理流浪犬猫问题时面临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

三、流浪犬猫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和完善流浪犬猫和养宠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职责和操作规范,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不规范的行为和操作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罚。例如严格禁止私自繁殖和遗弃宠物犬猫行为、严格实行养宠电子识别、通过鼻纹建立宠物犬猫电子档案、推广“TNR法+领养”制度[9]、建立起规范的领养制度和共同治理的管理制度等。

加强收容机构建设和管理,完善领养和送养机制。加大对收容机构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提高收容机构的收容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流浪犬猫提供更好的庇护和救助服务。据红星新闻2019年报道成都“爱之家”犬只爆满 2000只容量塞下近6000只狗,收容所每天都会收到流浪犬猫,已达到最大收容限度。建立规范的官方领养平台、送养程序和审核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领养和送养工作,确保领养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社会参与度

2.1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意识

将动物权利、保护动物、负责任的宠物饲养等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从小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和关注动物福利的意识。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制作宣传视频、文章、公益广告等,向公众传递流浪犬猫问题的信息,提高社会关注度和意识。组织公众讲座、宣传活动,邀请动物权益组织、动物保护专家等人士分享有关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于动物问题的认识。通过展示成功的领养案例、救助案例等,让公众了解到领养流浪犬猫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成功领养后对于动物和领养家庭的双赢效果。

2.2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活动

在救助方面,积极招募志愿者,组建专业的流浪犬猫志愿者队伍。社区或社会公益组织可组织志愿者团队,参与流浪犬猫的喂养、救助、社交化等活动。在救助活动过程中,鼓励参与救助的人员记录救助日志,分享救助过程中的见闻和体会,以及流浪犬猫的成长和康复情况。同时举办救助技能培训班,培养更多的救助志愿者,并传授正确的救助流浪犬猫的方法和技巧。在领养推广方面,定期举办领养日活动,鼓励公众前来认领流浪犬猫,并提供领养咨询和服务;组织领养宣传团队,到社区、学校等地进行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领养的重要性和具体的领养流程;邀请成功领养的家庭分享领养故事,展示领养后流浪犬猫的成长和变化,鼓励更多人选择领养。在动物保护方面,社区可组织举办动物保护日活动,邀请居民参与,通过互动游戏、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宠物保护知识;鼓励公众成为动物保护组织的会员,参与组织的志愿者培训、活动策划等工作;向公众宣传动物保护组织的工作成果与资金需求,鼓励捐赠以支持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在奖励措施上,设立年度或季度的动物保护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状或证书,表彰在动物保护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组织或机构。在社会认可上,通过媒体报道、采访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和展示动物保护领域的杰出个人和组织,提升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舞社会更多人参与到动物保护事业中来。通过公众参与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关心和参与到流浪犬猫问题的解决中来,共同改善动物福利,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2.3争取政企支持,形成资源合力

建立合作网络。可与当地的动物福利组织、兽医诊所、宠物店、企业以及政府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流浪犬猫管理工作。其中与相关地方政府的动物保护部门或者环保部门建立联系,协商合作事宜,争取政府支持和资源;与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争取资金捐助、物资支持等形式的合作。社区再定期举办社区会议,邀请公众参与,提出建议、问题和解决方案,促进社区共识和合作。

2.4搭建信息平台,引入科技力量

建立流浪犬猫治理信息平台,一方面利用平台组织宣传、募捐和志愿者招募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及时发布治理动态、救助信息和案例等。建立线上领养平台,提供流浪犬猫的信息和领养流程,方便更多人参与到领养工作中来。数据收集与分析,利用智能应用程序和在线调查工具,收集公众对流浪犬猫问题的看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活动,通过创新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流浪犬猫救助和领养工作的效率以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田义.北京市房山区宠物犬猫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3):39-43.

[2]“人之过”还是“狗之错”?流浪动物难题何解.https://news.cctv.com/2023/10/24/ARTIDE1b3Mv3YV99ZDGHUHuZ231024.shtml.

[3]王海军,王严心悦.城市中流浪犬猫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22,43(02):56-58+61.

[4]杨曦,夷锋.城市养犬行为的监管机制研究——以地方立法为分析样本[J].城市学刊,2023,44(01):40-45.

[5]程曦昀,丁玉娟.我国伴侣动物福利保护立法反思与完善[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6):143-145.

[6]Haider F. Abdul Amir, Fuei Pien Che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Charged Particles Resulting from High Energy Neutron in Silicon. 2015, 3892:79-84.

[7]管林丹,王文哲.山东省流浪动物及流浪动物收容所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23,44(11):15-19.

[8]Daniela Ramirez Riveros,Cesar Gonzalez-Lagos.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Free-Roaming Cat Control Techniques: A Systematic Review.[J].Animals,2024;14(3):492.

[9]陈根.杭州市流浪犬治理问题研究-基于江干区的问卷调查[D].新疆农业大学,2020.

作者简介:①重庆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②重庆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