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县域内寄宿制学校构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策略,通过分析当前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共育策略。文章强调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旨在为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寄宿制学校;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家校共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策略与方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县域内寄宿制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家校沟通不畅、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县域内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的意义和现状分析
家校共育在县域内寄宿制学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积极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家校共育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大主要环境,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将双方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家校共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参与,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得到锻炼,学会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家校共育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健康成长。然而,尽管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显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家校共育效果的发挥。当前,县域内寄宿制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家校沟通不畅、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家长参与度不高等方面。首先,家校沟通不畅是家校共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通,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阻碍,导致双方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和需求。其次,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制约家校共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家庭的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一些家庭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持,而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此外,家长参与度不高也是当前家校共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时,一些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不高,也影响了家校之间的合作。
二、优化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策略
(一)营造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学环境在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因此,如何营造校园安全、健康、有保护的环境,成为当下县域内寄宿制学校和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教学研究所在[1]。在营造县域内寄宿制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过程中,可以在墙上张贴安全标识、安全健康标语等,潜移默化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健康,具体可以在食堂贴上“饭前洗手”,在图书馆、教室等贴上“保持正确看书姿势、保护视力”等的漫画标志,通过这些标语警示语等张贴为学生在校内的健康安全成长提供可靠保障环境。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在优化县域内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策略中,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开发建设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意识,有了正确深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就能丰富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因此,在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共育中要关注对于教师和家长两大主体的意识建设,全面提升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2]。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从消极规避到主动防范,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培养,同时教师还要与家长进行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的沟通交流,抓住一切环节的安全健康教育契机,推动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协同体系。对于家长来说,学生不可能是一直都在教师和家长的保护中学习和成长,需要有效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健康意识。为此家长在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深刻理解生命安全与健康,并乐意且积极地遵守行为规范等,进而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和健康意识。除此之位,也要鼓励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我们能够打破家校之间的信息壁垒,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家校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渠道开展家校共育生命与安全健康教育活动
家庭父母在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同样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教学作用,也担任了必不可少的教育责任。学生的成长源于家庭和学校两大主要阵地,其关于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培养必须要教师与家长紧密联合,有效互动,共育学生健康安全成长[3]。在实际的家校联合教育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和父母联通活动,可以是家庭教育分享会,保证父母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以及为父母提供更全面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教育的最优化发展。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经常去学校不太现实,教师则可以借助现代沟通工具如微信、腾讯会议等,发挥线上家校共育的便捷教学优势,促进学生安全教育更好开展。
结束语
县域内普通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策略的探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整合教育资源、搭建活动平台等措施,可以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县域内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钮约,姚金兰.生命健康教育在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24(09):138-140.
[2]陈怀凤.小学道德与法治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设计及其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4):111.
[3]陈怀凤.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3):97.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县域内寄宿制学校构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号:DX[2023]JKS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