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及构建

匡赞
  
富网媒体号
2024年37期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技工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从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的角度出发,创新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全力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并“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及运行,着力支撑《中国传统文化》进阶式“二四五”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乡村振兴;技工院校;中国传统文化;三位一体;实践教学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技工院校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课程,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将从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索“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这一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技工学院大部分学科都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征,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然而在本课程以往教学环节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仍然侧重于理论的灌输,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更没有构建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形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同时,实践教学本身因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也存在对社会变化反应不够敏锐、动态性差等问题。如何有效构建课堂案例讨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发挥其总体功能(图1),如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的“学习”和“成长”速度,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探索并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层次分明的实践学习平台。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将课堂案例讨论、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课堂案例讨论方面,我们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情景式、辩论式、案例式和实战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髓,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设计了从基础认知到综合设计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学生首先通过基础认知实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随后,通过模拟设计实验,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专题设计和综合设计实验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科研训练、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等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通过创新活动,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产品或新服务;通过创业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业中,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通过社会服务的开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将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案例支撑。首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多渠道收集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资料,如网络渠道、实地考察等,实现教育素材的多样化。如运用实地考察与现场教学的模式,带领学生亲赴茶陵县桃坑乡双元村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古建筑和省级乡村非遗代表性项目火龙舞等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当前保护状态以及传承利用策略。其次,对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实现资源的粘连与互补。如考察期间,学生需完成相应的调研任务,如绘制村庄地图、记录重要乡村传统文化、采访当地居民等。再次,构建资源内容框架,为资源整合提供方向的同时为资源的补充以及分类做出指导。此阶段,教师提供实时指导,确保学生能准确理解所见所闻。在真实的乡土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更能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中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最后,实现资源内容与乡村传统文化的联系,编写调研报告。

2、创新课程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参与。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和热点,结合如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古村落保护热点话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堂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仿真训练室”、“非遗体验空间”,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展览、民间工艺设计比赛、民间故事、文学创作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实践学习认识非遗的演化过程。在此阶段,从实地考察中回到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挑选典型的乡村传荣文化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视角探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而加深对乡村文化保护原则的理解。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保护决策的过程,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创新思维。

3、引进非遗传承人才,丰富师资类型。依托名师工作室或“校企联合”等方式,从一些非遗民俗手工艺企业中邀请老师傅、技术员、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展开教学指导。还可以结合国际交流和学术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召开课题研讨会与同学进行直接对话与交流,及时交流阶段性成果,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

4、安排学生田野调查,提高实践能力。开展第二阶段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研究。让学生走出课堂环境,走入乡村,融入到古村落的原生态环境中进行调研,感受乡村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传统历史古村落、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心等合作,共建多类型乡村文化遗产创新实践基地,如围绕红色文化的实践基地、炎陵祭典类非遗基地、醴陵釉下五彩瓷传统技艺实践基地等,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体验乡村非遗诞生、演变、形成、发展、创新的系统性过程,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着力支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及运行

《中国传统文化》实施“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将着力支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课程独特性和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还涉及乡村旅游开发与设计、乡村社会治理与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期望学生能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掌握相关实际操作技能和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取得显著成效,我们还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这不仅包括了对教学过程的严格监控,还包括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全面评估。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我们重点围绕“如何协同育人”这一核心问题,创建性的实施“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强化乡村振兴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协同育人成效。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以“二四五”课程群体系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如课堂案例讨论(包括研讨式、情景式、辩论式、案例式、实战式等)、实验教学(涵盖基础认知、模拟设计、专题设计、综合设计、拓展训练)与社会实践(如科研训练、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层次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切实解决了乡村振兴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协同不够、效果不佳及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4.

[2]孔庆新.高职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7).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高峰.职教论坛.2019(04)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J].张志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5]丁金昌,梁耀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12.

* 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技工教育职业培训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技工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ykt202246)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