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读—议—展—点—练”五环节教学法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策略探究

王克亚 李璐瑶 张荣荣
  
富网媒体号
2024年39期
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台寺小学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丰富语言认知,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有助于养成文化品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以美的语言来点燃学生语文阅读的热情,用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用真情表演来实施语文阅读的常态化引导,以角色化的阅读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品质。本文将对小学语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在核心素养基础下的实施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课堂阅读策略创设情境目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2022新课标对阅读的总要求:一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新课程标准中,阅读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础。

我们参与的以课堂“五环节”(读——议——展——点——练)为核心的课题研究中,把“读”作为课堂的开端,在“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指导学生从“读”开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直至学生在课堂中渐入佳境。由此可见,阅读对于整个课堂环节至关重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明确地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要快速且准确地转变观念。阅读,作为语文课堂特殊且必不可少地环节,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重视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过于因循守旧,过分重视课堂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感悟能力抛之脑后,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过于淡薄,因而在进行课堂阅读时,学生无法正确调动情感,无法与文章同频共振,导致语文课堂再次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科学的培养,进而丧失阅读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课堂“阅读”环节愈发边缘化,教师愈发忽视“阅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重要意义

第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环节的高效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更多知识(如历史、社会等)的兴趣,进而形成他们自成体系的知识面。而学生的知识面的丰富会更进一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环节的高效开展能够帮助自觉进入情境。情境教学是当代语文教师必备的课堂教学能力之一,创设正确的课堂情境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深度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与文本主题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中的主题。

第三,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环节的高效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学科是特殊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不仅奠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更加丰富了我们理解、感悟世界的情感体验。阅读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诗词、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帮助他们从中感悟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策略探究

1.教师善于创设贴合文本以及学生实际的课堂阅读情境

(1)语感情境的创设

教师的示范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课堂“阅读”环节,教师的范读通常是学生接触课文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面对面的听读,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声音、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成功的范读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想象情境的创设

在声音里,可以有对文字内容的想象与思考。在声音里,可以与作者一起体验与共鸣。在声音里,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都在朗读声里融为一体,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最终内化与吸收,故有“读书百遍,其义白见”之说。可以说,出声的朗读,把躺在纸上的文字拉出来、立起来,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善于设置恰如其分的阅读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有导向的功能,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和训练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领会到阅读技能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心到、口到。”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到:耳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读准课文,做到不增不减、不错不漏,这是正确领悟文本内涵的基础;“口到”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通过朗读进入情境,进而理解和感悟情境,由声入情,以声悟情;“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感悟方式和能力,“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结合阅读目标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通过朗读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以自身的经验去体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和阅读表现。当学生取得良好的阅读成果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自信心。更进一步,鼓励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通过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评价的指导,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

阅读在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多角度去设计合适的阅读目标,以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上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多维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让课堂在充满活力和情感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姜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速读 (上旬刊)2018(12): 210.

[2]杜振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J].语文课内外,2018( 35) : 170.

[3]林湘闽.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李长林.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苑教育,2012,(11) : 2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陈云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J课外语文 (下),2015, (7):136-136

[7] 刘梦.论艺术美及其表现类型[J].科教文汇,2017(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