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碳”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金融状况及其所遭遇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应对策略。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制定一致性的绿色金融准则、强化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鼓励绿色投资、建立健全的绿色金融框架以及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必要性,实施这些建议能有效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提升,从而助力减排目标的达成,塑造更环保、节能的未来。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
引言:
今年4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是,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但绿色金融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实现“双碳”发展目标过程中,如何统一构建全方位绿色金融标准、提高政策效能、完善信息披露、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一、“双碳”目标与绿色金融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深化,温室气体的释放急剧增多,这给我们的生态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全球气温上升成为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挑战。为了减缓这种趋势,各个国家、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和其他机构正在采取多边合作的方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产生,寻求持久发展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2021年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碳中和之路的第一步。人民银行的工作方向首度以实现碳中和为核心,并预示了未来的趋势,逐步调整金融资产流向绿色产业,引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会继续加大环保项目的投资,促进绿色金融与碳交易市场的共同发展,并会在“十四五”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要确保绿色经济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还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资本应更倾向于流向绿色产业项目;其次,金融系统推广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开展碳核算后,绿色金融将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最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股票、绿色REITs等新金融工具将全方位支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
二、“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绿色信贷的数量逐渐扩大。根据人民银行《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报告,2024年一季度末,本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季度增量创造历史新高,绿色信贷占整个信贷比例已经达到13.67%,环比前一个季度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和11.3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从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绿色信贷投放是最高的,其贷款余额达到14.57万亿,在全部绿色信贷中占比超过43%,节能环保产业贷款增速最快,一季度增长达到38.5%。
(二)绿色债券发展现状。
绿色债券即气候债券,是指对缓解与应对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变化有积极影响项目的融资工具,这些项目通常会产生环保效果并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释放速度,从而对抗地球温度升高的问题。这种融资工作使得绿色的发展计划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本投入来推动可持续的发展进程,同时为参与者们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也就是他们所持有的该项资产产生的定期息金收入。优化和完善绿色债券标准和审核注册“绿色通道”制度安排,逐步构建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可更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三)绿色基金发展现状。
以促进环保为目的的投资基金,即绿色基金,旨在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发展。“低碳”是指在保证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同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使绿色基金得到长足进步,需要政府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经济资本占用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积极地引导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近些年来,得益于我国政府支持力度加大,绿色金融取得了显著进展,助力企业进行了有效地升级改造。截至2023年末,中国资本市场上共有119支绿色基金,尽管与全市场的基金总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指引下,预计未来我国的绿色基金规模会不断扩大[1]。
三、“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建议
(一)统一绿色金融标准。
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主导全球绿色金融标准的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而中国的绿色金融标准尚未完全符合这些国际准则。因此,我们的绿色金融产品应该积极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沟通和协作,以便吸引外国资本加入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中,最大化利用国际间合作政策,使得中国绿色金融能够创造更多实际收益。同时在国内层面,需要建立一致且标准的绿色金融产品的识别方法和流程,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绿色金融标准化进程,并保证其准确性、公正性和影响力,以此来维护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稳健性和持久力。
(二)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可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发债主体及相关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银行、证券、信用评级等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进一步倒逼推动公共公司和贷款方的环保信息公开化。同时,可以促使企业增强其环保观念,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进而减低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金融实体则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企业的环保状况,利用各类绿色金融手段评估项目的环境污染程度,削弱对于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加大对清洁能源行业的投入,以达到碳平衡的目的。
(三)构建更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
首先,需要加速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根据环保部门2023年3月的公告,我国已进入到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时期,并在同年7月前正式开启线上交易活动。其次,还需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的相关政策框架,提升碳交易效率,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激励小微银行配合大行共同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强对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民营公司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最后,将ESG投资融入保险公司的工作评价中,以保证长线投资者能从绿色项目的投资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2]。
(四)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加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中,一级市场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许多绿色金融产品无法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主要由于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推广可持续投资理念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阻碍了投资者向绿色金融领域的资本注入,并影响到对绿色投资所面临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尽管如此,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已经开始接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但发展程度仍有待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国未来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过程中,从推广可持续投资理念、鼓励金融机构采纳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国际原则或倡议、为境外投资者配置境内绿色金融资产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等方面逐渐调整,以符合国际标准。
四、结语
在追求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正在快速壮大并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以助力达到碳排放顶峰及零净排的目标。不过,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在此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制定一致性的绿色金融规范、强化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激发对绿色的投资热情、建立更为全面的绿色金融系统,以及推进与全球绿色金融市场间的协同互动等。上述都是推动中国绿色金融持续进步的关键措施,唯有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协作,我们才有可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更好更快地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愿景,保护地球生态文明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诗园.绿色金融的内涵、现实问题及国际经验[J].区域金融研究,2021,(04):44-48.
[2]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1,(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