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
摘要:课程融合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对于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此,本文针对课程融合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展开研究,而后分析具体的融合原则及相应策略,希望能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程融合;道德与法治;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教学活动需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推动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入语文课程,以此实现不同学科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本文基于课程融合理念针对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展开相应探究。
一、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文课程存在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语文学科的许多内容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德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教学应当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不难发现,两者在育人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使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教学变得可行。其次,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于课程融合开展深入研究,而且对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和经验参考。
(二)重要性分析
首先,促进学生德智协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将重点放在智育层面,而推动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能推动两门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德育并举的效果。其次,推进教学形式的创新优化,而且丰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实现高效学习,师生共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原则研究
在推动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做到下述原则。首先,价值导向原则,在将道德与法治内容融入语文课堂的时候,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积极内容,才能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发展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
其次,适度融合原则,主要指教师应当将适量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融入语文课堂,避免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主客颠倒的情况,教师应当突出语文课程的主体地位,同时以道德与发展课程作为补充,才能实现两门课程的充分结合,实现共同育人。
最后,合理批判原则,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一些思辨性话题或内容,教师既可以从正面对其进行分析讲解,也能从反面对其进行批判,但要注意合理批判,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接受度,不能给学生带来过多的负面内容。
三、基于课程融合的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探寻学科融合切入点
前文提及,道德与法治跟语文课程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而教师应当从教材内容入手,深挖课本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找到学科融合点,以此切入,促进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1]。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内,三级及上册语文课文《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少时求学的故事,呈现出孙中山先生不惧权威、敢于质疑、敢于发出提问的精神品质,而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后来取得革命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内,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是“快乐学习”,讲述与学习、成长、快乐等主题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中的部分知识引入《不懂就要问》教学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在未来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就要主动进行询问,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而自己也能在克服困难以后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课外活动引导,实现巧妙渗透融合
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效果有限,并未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引导的形式推动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教学的融合渗透。
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时,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与读书有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联系道德与法治教材内的“骄人先祖 灿烂文化”这一单元知识,组织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掌握相应的字词知识,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实施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读物,教师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参考书目,从而以课外阅读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教学,助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德智并举。
(三)延伸教材内容,加强启发与引导
在推动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发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高效思考探究的状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至社会上的新闻案例。
例如,结合前文的《不懂就要问》与“快乐学习”教学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刘秀祥背母求学的案例,而他求学成功以后,选择回到家乡,继续投身教育事业,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延伸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从刘秀祥身上能学到什么,让学生通过深度思考感受刘秀祥身上呈现出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回馈社会、无私奉献等,在课程融合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深度结合[2]。
(四)融入正确价值观,优化教学效果
在将道德与法治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来看,教师要做到正面解读为主,例如,在学习《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讲解到生态环境保护,让学生联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生活实际,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做到保护环境,应该做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与此同时,教师展示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现象,既要包括保护环境的行为和事迹,也要包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此对学生起到警示和告诫作用,但应当以讲解保护环境的行为事迹为主[3]。
(五)组织丰富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提升道德与法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合效果,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熏陶和感染,既能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开始前5~7天左右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资料,主要选择校园生活或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故事,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有关诚实守信的总结报告,让学生分组上台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于诚实守信的看法,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使其在日后的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中坚守诚信底线。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语文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构建高效有趣的小学语文课堂,而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正确价值为导向,做到适度融合、合理批判,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加强课外活动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生活实践活动,注意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挖掘,启发学生思考,对学生价值观念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4):148-150.
[2]陈晓红.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2023(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