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合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中小学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旨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及教学价值,探讨劳动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学校本土资源开设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实践课程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验证,这一路径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赋予更多文化内涵。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中小学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其内涵与实践一直备受关注。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同时,我们亦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本文将探索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注入更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学生在实践劳动的同时,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与路径。
一、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系统。这个系统将一年分成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15天左右,与天象、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相对应,主要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生活起居。例如,春天的立春代表着新的农事年度开始,而寒露则意味着农事季节即将结束。此外,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节日、饮食习俗、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例如:清明扫墓、冬至吃饺子),代代相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深厚,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认知,又构建了一个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相互交融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内涵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资源,通过融入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悠久的传统文化。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首要意义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千年来积淀的文化瑰宝,蕴含了丰富的农耕智慧和生活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参与各种劳动活动的同时,深刻地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活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际劳动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对家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培养季节意识和生态观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周期的敏感认知。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季节意识和塑造积极的生态观念。
季节意识是理解、感知和适应自然变化的关键元素。学生在实际劳动中亲身经历不同季节的气候、农事和生态变化,加深对季节周期性的认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季节变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季节意识。学生通过参与农耕劳动,亲身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互依存关系,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成为有责任心的环境公民。
(三)拓展学科知识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还能够拓展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使学科知识更加有深度和广度。
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在实际劳动中,学生不仅仅是执行某项任务,更能理解任务背后的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知识。例如,在农耕劳动中,学生除了学会如何耕种,还能够了解作物的生长周期、适宜生长的温度、土壤的营养成分等相关知识,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理解。此外,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更能够理解劳动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发挥学校的本土资源优势
1.编制具有农业特色的本土校本教材
为更好地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校可以积极开发与本地农业相关的校本教材。
教材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要充分挖掘本土的农耕传统和季节性劳动习惯。教材内容要涵盖不同节气下的农事活动、传统农耕知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习惯等。教材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支持。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激发对劳动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在实际劳动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劳动教育资源
为深度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学校可主动挖掘和善加利用本地的劳动教育资源。
首先,学校可以积极开发校内的种植园地,将其打造成生动的劳动教育基地。在不同的节气中,学生可参与种植、养护、收获等实际农事活动,亲手体验传统农耕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校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农耕博物馆)也是丰富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这些地方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传统劳作工具的使用方法等。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劳动中的应用,同时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种有机结合本土资源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规律
为了更好地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学校在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深刻体会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规律。
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农事劳动,如种植、收获、养护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每个节气的特点。例如在“小雪”时,学生参与清理校园积雪,体验冬季寒冷的工作环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生活化变化。
另外,学校可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手机或传统的节气仪表,了解每个节气的具体信息。学生通过记录、观察,逐渐体会到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形成对自然界变化的更为深刻的认知。同时,学校还可设置一些小型的实验或观察任务,让学生在劳动中主动思考、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劳动中深度体会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规律。这样的教育措施既符合学生的学科学习需求,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结合节气内涵和学校实际,开设“与二十四节气相约”实践课程
1.根据相应节气开设“农俗种植”课程
“农俗种植”课程是一项富有趣味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清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清明前后,种树点豆”的农俗种植活动。在课程中,学生将学到如何选择适宜的树木,掌握树木的种植技巧,以及豆类作物的生长过程。
芒种,学校组织“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农俗种植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将学到芒种时节适宜种植的蔬菜品种,了解与该节气相关的种植技巧。
秋分,学校开展“秋分打谷子”等农俗种植活动。学生将学到秋分时期收获谷物的方法,了解传统农事文化中的打谷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通过以上农俗种植课程的设置,学生能理解二十四节气在农事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这一系列实践课程既能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根据相应节气开设“民俗制作”课程
(1)“清明”做风筝、青团。在清明时节,风筝和青团制作是我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学校聘请专业的民间艺人指导,组织学生制作风筝和青团,使学生学会风筝制作技艺和青团的传统做法。在风筝制作中,学生将学到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构建合理的框架;而在青团的制作中,则体验传统的包馅和烘煮过程。
(2)“处暑”做河灯。处暑时节,制作河灯是中国的传统活动之一。学校通过美术课与劳动课相结合,邀请专业的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河灯。在课程中,学生将学到河灯的结构和设计原理,了解古代人民制作河灯的用意。
(3)“霜降”做桂花茶。桂花茶在霜降时节是一道常见的传统饮品。学校通过“与二十四节气相约”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前往采摘桂花并参与桂花茶的制作。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到桂花的采摘技巧、桂花茶的制作步骤,同时了解桂花文化的传统内涵。
通过以上“民俗制作”课程的设计,学校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一系列实践课程将传统的手工艺术与学科知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手工制作中不仅获得技能的提升,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根据相应节气开设写作课程
学校可以设计与写作紧密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节气的启发,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这一课程主要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例如,在“立春”这个节气,学生可以写下关于新春的期待、对未来的展望;而在“小满”时,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对夏日的感受和生活中的点滴。
写作课程还包括了对于节气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例如,选取描写某个节气的古典诗歌或现代散文进行解读。
通过此课程,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升写作水平,这样的实践旨在使学生不仅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身体,同时在文学创作中陶冶心灵,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
结语:
通过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学习体验。在这一融合中,学生通过实践劳动感受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仅培养了季节意识和生态观念,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了力量。结合“农俗种植”、“民俗制作”等实践课程,学生在与二十四节气的相约中,深刻体验了农事生产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本文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期望通过这样的融合,我们能培养更多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宫秀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J]. 继续教育研究, 2023, (10): 108-112.
[2]汪小义.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劳动教育精神根基[N]. 中国文化报, 2023-08-26 (003). DOI:10.28144/n.cnki.ncwhb.2023.002340
[3]张冬. 课程视角下的劳动育人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3, (07): 53-54.
[4]孙忠强. 小学劳动教学中渗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 (07): 157-159.
[5]赵卓. 融合传统文化,创新初中劳动教育 [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 (06): 184-186.
[6]汪蒙. 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究 [J]. 成才, 2023, (08)
本文是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创新课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Z202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