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校家社协同共育下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施
摘要:本文从校家社协同共育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意义出发,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传统教育模式通常只注重知识传授与应试技巧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所以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在校家社协同共育模式中如何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与促进,从而探究出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校家社;协同共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
当今社会教育已不是学校单方面承担的义务,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参与与协同共育。校家社协同共育是以突破传统教育局限,给学生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教育支持为目标的新教育模式。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校家社协同共育也遇到了家校交流不畅和社区参与力度不够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优化校家社合作共育策略,促进教育不断发展。
一、理论框架之精心构建
(一)深探社会情感能力之精髓与价值瑰宝
建构理论框架之初就需要对社会情感能力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社会情感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己情绪进行有效地认识、表达与管理,并对他人情绪进行认识与调适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既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一个人能否顺利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并进行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当前社会背景中,学生所面对的社交环境与情感挑战越来越复杂,所以对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与促进就变得非常重要。具体地说,社会情感能力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同理心和问题解决几个层面。这几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个体社会情感素质。具有较好社会情感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了解自己与别人之间的感情,较高效地处理自己的感情,较主动地参加社交活动并能灵活处理人生的各种挑战。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快,社会变革频繁,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情感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其今后在事业上更好地与人协作,交流,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和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二)阐述校家社协同共育之理论基石与实践光华
校家社合作共育作为教育新模式的理论基石和实践光华,在今天教育领域日益彰显。在理论方面,校家社协同共育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为理论依托,注重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深度协作和共同育人。该模型认为学生的发展并不只出现在学校课堂上,家庭和社区环境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所以,校家社三方协同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并给学生带来更全面一致的教育体验。在实践上,校家社协同共育模式显示出显著光华。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成长的背景及需要,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家庭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展和个人成长,从而为学生们提供更为有力的家庭教育援助。而且社区能给学校与学生提供大量实践资源与活动平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校家社协同共育模式既有稳固的理论基石又在实践过程中彰显出令人瞩目的光华。
二、校家社协同共育之路的荆棘挑战
(一)家校沟通之壁垒与合作机制之短板
家校沟通的壁垒和合作机制的不足是校家社在协同共育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家校间常常会出现沟通不畅及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双方对于对方角色和责任的模糊认识及缺少有效沟通渠道与平台。家校沟通壁垒不仅会妨碍双方对教育理念和目标达成共识,而且会限制其协同作用。当前家校合作大多停留于表面层次上,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双方对教育资源、教育活动的分享和融合不充分,很难形成有效教育合力。另外,合作机制不健全也表现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和激励机制欠缺,导致家校合作难以为继和深入发展。
(二)社会资源之匮乏与社区参与之冷清
社会资源的缺乏和社区参与的冷清是校家社合作共育模式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资源是教育发展的主要依托,社会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着校家社合作共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设施滞后,教育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着协同共育模式的实践成效。与此同时,社区这一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在参与上的冷冷清清,也限制着协同共育工作的范围和深度。社区参与冷冷清清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社区居民不重视教育,参与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社区和学校之间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少有效互动平台和沟通渠道,使得双方很难形成合力。这种冷冷清清的状况既影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又弱化了社区对教育的正面影响。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鸿沟及指导之乏力
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隔阂以及指导的薄弱是当前校家社合作共育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观念引领着行动,然而实际运作中却常常出现观念脱离实际的情况。表现为教育者对协同共育认识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纳入到日常教育实践之中,致使协同共育思想难以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协同共育的具体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学校与家庭在实践中常常感到困惑与力不从心,很难形成有效合力。另外,校家社协同共育牵涉主体多,层次多,还需跨领域,跨部门开展深入协作。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因没有统一指导标准与协调机制,各参与主体往往很难形成协同共育,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与教育效果不佳。
三、策略之探讨与实施之优化
(一)强化家校沟通与合作之智慧策略
就校社协同共育战略的改进问题进行研讨时,如何加大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来突破传统沟通方式的局限并加深家校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定期召开家校座谈会与网上交流平台,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通过这几个渠道的运用,家长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思路,授课计划以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而作为学校方,对家长的所思所想也会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为儿童发展提供比较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案。同时也为家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促进相互尊重的良好互动与沟通的相互信任关系。家长和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学校要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建议,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特长。明确职责和分工,使家校协作更有效率更有秩序,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兴趣特长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和户外拓展等家校共育活动,以增进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家社协同共育模式优化的重要路径,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多样化沟通渠道,使家校之间明确各自的角色与职责,进而扩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是突破传统家校合作束缚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以贯之的家校协同,才是解决教育难题的根本之道。
(二)整合资源,焕发社区参与之新活力
整合资源、焕发新的社区参与活力是校家社合作共育战略讨论和执行优化中的重要环节。社区是协同共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资源丰富与否、参与热情高低直接影响共育效果。要对社区内和社区外各种资源包括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综合梳理,并形成一份资源清单,以便为后续资源整合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以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通过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和开展志愿服务,强化社区居民的教育认同与归属感,促进居民参与教育意愿。另外,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加社区教育工作的个人或群体进行了表彰与奖励,以进一步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深化校社合作,拓宽合作的领域和途径。学校可邀请社区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社区还可利用学校场地、设施和其他资源开展多种文化和体育活动以加强社区居民间的沟通和互动。通过资源整合和激发社区参与的新活力,有可能突破校家社合作共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和壁垒,从而建立更为紧密和高效的合作模式,共同营造更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探寻完善教育指导体系之康庄大道
寻求健全教育指导体系的康庄大道是当前校家社合作共育战略讨论和实施优化中的中心课题。该系统既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石,也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教育指导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这些不足正在阻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校家社合作共育为特色和需要,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引导体系。该系统应该涵盖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几个层次,其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辅导,以保证其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和指导。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挑选有专业素养、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者。这些教师既要有较深的学科知识又要有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的技能,才能处理好学生发展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研讨来不断提高教师指导能力,以保证教师能顺应时代发展,对学生进行更准确和更有效地引导。除此之外,还应当最大化地运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以增强教育指导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心理状况及其他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可以针对每一位学生提出个性化指导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谋划未来。与此同时,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多便利和有效地指导服务,使其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及时救助。健全教育指导体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逐步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又能顺应时代变革的教育引导体系。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文章通过探索校家社协同共育的策略并进行优化实施,提出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整合资源以焕发新的社区参与活力,健全教育指导体系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的落实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中的藩篱,推动教育资源高效利用和学生全面发展。但这些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与难题,这就要求各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以促进校家社合作共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朱凤军,崔静,等.农村学校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施[J].华夏教师, 2023(28):26-28.
[2] 刘茂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究[J].广东教育:高中版, 2023(8):71-72.
[3] 全迅.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校本化劳动课程的开设[J].教育参考, 2023(5):68-73.
本文系:2023年度武进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指向幼儿核心素养的“生活+”共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编号:(wjk20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