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备受关注,但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本文从教师素质、教材和资源、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以及校本课程的落实问题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的教材和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加强校本课程的制定与落实四种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问题
引言: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劳动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乡村地带,劳动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困难。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素质不高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培训,对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了解不足。由于背景和经验的限制,教师在传授实用技能和劳动知识方面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缺乏劳动教育的教材和资源
农村小学往往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也非常有限。这导致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必须自行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而这种情况往往因资源限制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内容的科学性。
(3) 学生对劳动教育观念淡薄和缺乏劳动兴趣
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即便在农村人们也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了,许多家长们更少让孩子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甚至在家也不让参与家务劳动,只要孩子们专心学习就行了,形成普遍重视文化教育而轻视劳动现象,所以许多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没有养成,动手能力差,学生对劳动教育参与度不高。更有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或者教学方式单一乏味,学生很难对劳动教育产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学生往往对劳动教育持消极态度,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4) 校本课程的落实问题
校本课程的落实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教育部门可能有相关的劳动教育指导方案,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农村小学往往因资源和条件限制,难以将这些方案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此外,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和评估机制,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解决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问题的对策
(1)加强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
在加强教师培训与素质提升方面需从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出发,培训内容包含实践技能教学方法、课程整合与创新、劳动教育理论与案例分析等多个模块。培训过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通过专业的教育平台提供资源共享,线下则通过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面对面指导。培训流程上先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随后实施基础培训确保每位教师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接着进行深入培训,让教师能够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课程创新。培训结束后通过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教师素质提升方式上,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技能比赛、课程研发项目等活动,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建立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机制形成良性互动和成长的环境[2]。
(2)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的教材和资源
在制定和完善劳动教育的教材和资源时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原则,确保教材内容贴近农村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教材制定流程包括需求调研、编写大纲、撰写内容、专家审核、教师试教、反馈修订等步骤,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教材完善方式上根据收集使用过程中的反馈,定期更新案例、调整内容、优化结构。同时教材内容设计时注意与时俱进,引入新的劳动理念和技术,使教材内容不断刷新,保持活力。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式上,强调资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资源外,还应开发视频教程、互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挖掘当地特色劳动技能,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增加教材的实践价值[3]。
(3)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兴趣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创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引入竞赛与表彰机制、构建家校社合作网络四个策略实施。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依托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劳动成果,享受劳动的乐趣。参观农业产业园,创建校园小农场、手工艺工坊、社区服务站等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供学生多种选择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引入竞赛与表彰机制,以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创新实践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表彰优秀个人与团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构建家校社合作网络,积极引入家长与社区资源,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支持体系,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劳动教育环境。
(4)加强校本课程的制定与落实
加强校本课程的制定与落实,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机制,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制定流程上,从校本实际出发,进行课程需求分析,确定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课程落实方式上,采取校内教研组织的定期培训与研讨,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和评价体系,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此外,在校本课程的落实上,注重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协同配合,通过家校联系、社区合作等途径,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全校范围内重视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4]。
结束语:实施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需要长期而复杂努力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政策保障;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常生.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甘肃教育, 2024, (02): 37-41.
[2]陈惠. 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罗汉果种植”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为例[J]. 教育观察, 2023, 12 (17): 83-86.
[3]田鑫.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赣南师范大学, 2023.
[4]徐军. 劳动教育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研究[J]. 教育界, 2022, (06):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