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混合式教学《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是各大高校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开设的新兴课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会计行业尤为突出。作为新兴课程,《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大数据时代无缝链接,而作为培育未来大数据精英的高校课堂教学,显得异常重要。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信息化条件下备受青睐。为此,文章着重研究在信息化条件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的应用价值,分析目前本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看清现状,提出针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旨在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提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前言
伴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当我们置身互联网,你的每一次消费、出行、分享或探索,都会触及另一个由数据构成的世界,我们无法看见它们,但是你会亲眼目睹,衣食住行,数据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大数据,创造着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无处不在的海量数据,令所有人难以抗拒,大数据像一个看不见的引擎,在字节的轰鸣中推进实时个性化飞速向前。如今,大量数据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数据类型,视频数据、社交数据、可穿戴设备数据等,构成的多样化大数据,深刻挖掘着每个人的特性,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如同在数据海洋中寻找一片秘境,“真实”让大数据比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当我们把大数据拆开,它将变为我们可以理解的认知。大数据的世界里,我们收集精准的数据,捍卫数据的质量,我们不断寻找数据的真谛,让算法更懂自己,让数据驱动决策。预测未来,从数据收集,到最终的可视化,大数据,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直观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让人脸识别的使用,更加有效和安全。帮助政府强有力地应对突发事件,洞察一个城市的自我认知与运转规律,建立人们的全新娱乐模式。大数据,正在帮助各个行业或者不同产业,挑战一切不可能与未知世界,无限靠近作为一群不断向前迈进的新生代。大数据正在帮助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理解新技术,掌握新未来,尝试去追求大数据,真正拥有数据能力,我们将创造更多。
各大高校开设的《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应用技术,走在时代前沿,为社会培养德艺双馨、技能高超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现状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憧憬,《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给高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数据就在我们的身边,衣食住行,当然也包括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会计方面的应用。《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给师生带来了全新体验,学生切身感受到大数据技术无处不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财务分析,高效、快速地实现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深入探究。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教师关于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技能亟需提升
大数据作为云计算、互联网之后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融合了大量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要求具有较高的IT专业知识。而《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授课教师多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或者其他会计管理类专业,其虽然有较为渊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技能,但自身掌握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大数据技术知识储备量相对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底气不足”,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技能亟需提升。
(二)学生对于大数据技术知识薄弱
高校面向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开设《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掌握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技能应用到以后从事的会计工作中。但由于本专业学子本身非计算机或相关专业,自然而然对于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比较欠缺,而虽然大数据与自身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大数据技术的知识较为薄弱,未对大数据形成一定的概念,导致学习过程中会显得陌生而吃力,更谈不上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了。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基本采用“讲授+案例”的模式,老师讲授财务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如大数据概述、大数据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及大数据分析方法论等理论,再结合教材或者某些学习平台提供的案例进行数据分析,虽然在授课中也会穿插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但案例资料停留在已备好的数据,学生自始自终无法自行获取真实公司的信息,没有真正了解相关经济背景,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分析时忽略企业所处行业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财务分析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当学生真正踏入社会从事财务工作,海量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筛选、清洗和处理,这些实战技能学生都还未掌握。
(四)采用传统落后的考核方式
部分高校《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考核仍然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一般占30%左右,以学生的出勤和平时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期末成绩通过闭卷考试考核,试卷主要考核传统财务分析理论方法的掌握情况,如财务指标的计算、财务基本概念、财务数据的收集步骤等,未能体现对学生数据收集、获取、清洗、整理、数据挖掘等能力的运用情况进行考核,不能真正评价学生对于财务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学习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对于只采用线下面对面授课、“满堂灌”的的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条件搜集网上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针对重难点知识录制的微课,线上学习平台资源等,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微课、线上资源,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更加凸显了学生作为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学中可以利用线上资源辅助课堂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讲授,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线上预习,包括自主学习微课,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可设置线上互动、分组讨论、线上抢答、随机提问等多重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适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导向的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当下应用型大学才人培养的要求,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结合培养具有现代大数据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学生自我发展潜力和未来具有较强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目标,对照课程标准,综合高职院校学情素质,确定了《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整体基调。
三、《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从教学载体、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衔接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优势,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平台提供丰富的《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资源,包括财务大数据技术技能的操作微课,大数据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介绍微课,从校企合作企业中收集到的真实企业数据以备实验所需,还包括线上的实操练习、理论巩固,线上互动、分组讨论、线上抢答、线上随机提问等,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线上平台的微课视频,提前尝试完成平台上的实操任务,课堂作为线下部分,对于学生在课前学习微课过程存在疑惑的内容,老师及时答疑解惑,对重难点知识及时巩固提升,课堂成为了答疑解惑的场所,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能力。而课后,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财务大数据技术技能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提前搜集到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利用所学的数据的筛选、清洗和处理等技能获得所需的资料,学以致用。
(二)”三角进攻“,”三师协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针对本课程原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传统落后的考核方式带来的考核不全面问题,全面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的”三角进攻“战略,除了传统的学校对学生考核以外,企业、社会也参与到学生学业的评价考核。包括邀请企业一起研讨制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以企业、社会视角审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的技能和获得的成果。本课程除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学习以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与企业开展岗课共建、共融、共通校企协同育人合作,让学生真正去到企业参加实践课程,真正到岗进行实践。实践过程学校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学校辅导员老师“三师协同”全程指导,岗课融合授课模式有序有效开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了企业真实场景下的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和职场成长体验。另外引入美国DQP理论,切实做到把专门知识、应用和协作学习、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公民和全球学习5个学习领域融会贯通。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视角看“学生应学会什么”,认真检视整个教学过程,而非以往的教师视角“教师们想教什么”。将学生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过程中,让他们理解学习成果并明白本专业的特长。学生对完成学习成果后的反思与反馈。同时引入全新的“PDCA”教学设计方式,“PDCA”循环理论分别是确定任务计划(Plan)、执行任务(Do)、检查任务(Check)以及修正(Act)。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即围绕着教学质量,根据教学目标分配教学任务,并根据这一顺序进行“PDCA”循环。本专业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产教融合评价新模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方结合的多元化、过程化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SOC)的评价即教学评价,对学生评价即对员工评价,小组评价即团队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做到知识评价、技能评价、素质评价相结合育新时代工匠。对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果(SOC)进行考核,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角进攻”式的多元化、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速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针对《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授课教师关于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技能不熟练,大数据理论知识相对匮乏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和学习,如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国培、校培等,邀请大数据技术平台所属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培训指导,协助课堂教学,除了提升教师队伍财务大数据理论、技能,使知识形成框架体系以外,还应与企业深度融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实践,深入了解财务大数据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在哪些领域应用,在获取何种数据时应用,如何通过爬虫等技术获取数据等。实现“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教办学理念。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设的《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专任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企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除了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以外,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财务大数据技术技能和理论方法,更是培养本专业财务大数据精英的关键所在。
(四)专创融合,双创育人,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
针对学生对于大数据技术知识薄弱、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现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务大数据技术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我国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高校已广泛普及双创教育,并且做到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而在促进真实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现落地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会应用财务大数据技术分析该项目的财务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项目进课堂,兴办“校中厂”、“厂中校”项目,通过信息化优势获取企业真实财务数据,利用财务大数据技术技能进行分析处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思维的育人机制,能够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一致、教学评价与项目评价一致,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做中学、学而思”,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积累了实战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在信息化广泛推广的背景下,《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应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开展,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利用不同的学习空间,使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衔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育人,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成效,在校企融合、专创融合的实践中,学校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学校辅导员老师“三师协同”保驾护航。另外,加速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财务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技能,定能使《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成效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朱晓丽,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第35卷第21期
[2]周波,徐启江.数字化时代高校混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20(6):74-78.
[3]姜倩倩,曹慧,张保仁,程贯召,李媛媛.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植物生理学》在线课程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9(5):155-158.
[4]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高教探索,2019(12):48-55.
基金项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混合式教学《财务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B202313 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