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考试评价分析与实施策略

杨芷伊
  
富网媒体号
2024年71期
台州学院教师教育 体育 学院 317000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于有关“推进基于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一致的考试评价”的论述为出发点,分析考试评价对于教与学的重要意义,并列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考试评价的相关实施策略。

关键词:考试评价; 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 实施策略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文件针对改进考试管理这一内容也提到了“各地各校要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加强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作业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由此可见,注重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一致的考试评价对促进教与学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考试评价的定位、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考试评价的实施策略。

二、考试评价分析

(一)定位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兼具以考育人和以考导教的双重作用。因此,考试评价应当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根据“教—学—评”一致的原则辅助教与学。教师教的、学生学的、考试考的内容应当相对应,教师通过对所教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来命题,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形成教学模式的闭环结构,推动教学发展。

(二)类型

根据实行的时间、形式不同,考试评价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现分为前置性考试评价、随堂性考试评价、延展性考试评价加以阐述。

(1)前置性考试评价:了解学情

学情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前置性考试评价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方式之一。所谓前置性考试评价,是指在课前阶段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检测题,引导学生解决,从而了解其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检测题,以此开展前置性考试评价,了解学情,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2)随堂性考试评价:助力学习

随堂性考试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助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随堂性考试评价,助力学生学习,优化课堂学习效果。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视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读写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3)延展性考试评价:推动发展

延展性考试评价是以阶段性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阶段性考试包括日常小测以及单元、期中、末测试。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某一阶段为抓手开展延展性考试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优化教学效果。

三、实施策略

(一)明确评价目标

评价是“怎样确定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的过程,目标是这一过程的导向与核心。因此,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评价实践中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展开,实现“教—学—评”一致。

教师可以在原有三维目标理解的基础上,立足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的三个方面来把握核心素养,并依此开展考试评价。但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凝结于发展中的个体,因此在评价实践中应以学生个体的素养为目标。

(二)设计考试命题

要使考试评价切实发挥引导教与学的作用,就要从考试命题设计入手,使命题符合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达成“教—学—评”一致。

1.命题要求:发挥导向作用

命题考试并非终极目标,而是“教学评”完整链条中的一环,它是以育人为本,以核心素养的成长发展为导向的。命题者应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发现、改进矫正和激励导向功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发展。

如小学语文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部分指出:“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查考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那么考试命题的素养立意需要命题者站在儿童的立场,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聚焦知识、能力、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助力学生的发展。

2.题型选择:提高命题质量

命题题型可分为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表现性试题等,每种题型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适合的情形也不同。因此,命题者要依据评价目标优化试题结构,增强针对性,合理控制难度。同时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

如,选择题能对学习内容或目标进行广泛抽样,不同的选项能提供诊断性反馈,能对学生成绩或能力进行客观测量,但也存在猜测的可能性,教师过度注重事实的简单回忆;填空题能高效测量低层次的认知能力,通常能对学生成绩或能力进行客观测量,但编制困难,难以保证获得期望的回答,且难以测量要求超越简单回忆的学习目标;问题解决题能将猜测最小化,容易编制,最适合测量要求在问题情境中应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目标,但测验和评分者信度都较低,通常不能提供对学生成绩或能力的客观测量;等等。教师在命题时要考虑评价的目标与内容,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分配题型以及排列顺序。

四、结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总而言之,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的考试评价,在考试评价上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并在考试命题上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是实现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学校和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春莉,李思奇.试论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05):5-7.

[2]吴扬.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学业评价[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10):43-44.

[3]扈华唯.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06):76-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