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

王怡
  
富网媒体号
2024年94期
天津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天津 300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教育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而且要从理论教学和价值引领角度出发,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多元价值,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整体发展,从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角度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前教育;思政教学;实践探析

引言

学前教育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对于幼儿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并探析其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框架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摒弃简单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按照学校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依托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共同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找到突破点,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整体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教师团队整体思政素养提升为前提,以专业岗位知识需求为核心,具体从课程目标、教学任务设计、考核方案、师资队伍要求和教学场地要求几个维度进行课程的重新构建,将课程内容设计与思政素养内容相结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2.1教学方法有待丰富,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时间较短,还只停留在教学设计层次上,且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只有一个学期,教学设计还需结合未来的实践教学进一步调整与提高,以期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团队成员在平时的教学、指导学生实践中,将好的经验及时总结、提炼,而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更新要与时俱进,“课程思政”的推广需要积累教学经验,并不断摸索课堂实践情况。由于课程设计后落地时间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显现,调整和解决的方案也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教学团队成员会继续结合未来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与提高。

2.2教学实施的路径有待探索与完善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的大变革,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手段和路径,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教育学课程为例,设计了将教师职业道德和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等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线上学习通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和线上的思政课程的思政元素资源库结合使用,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优势。但在学生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小组协作困难、课下互动和互动思考不足等问题,尤其是要提升专业认同感,还需探索更有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3立德树人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优化

3.1课程目标渗透思政要素

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目标中是一条重要的路径。这种路径的核心是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目标中,使得课程既能满足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业性需求,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课程目标与课程定位相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通过课程目标的制定,可以明确将思政元素纳入其中,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例如,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其次,课程目标与幼教行业需求相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应紧密结合幼教行业的需求,注重培养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3.2围绕课程思政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是一个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强调教师要为课堂重新理解课程、挖掘课程、设计课程和创生课程,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敬畏和忠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未来职业需求和教学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程内容的细致梳理和精炼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有逻辑、有层次的知识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教师合理地穿插课程思政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达到潜移默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3.3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并在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督导评课等教学活动中将其作为明确的评估指标。此外,在制度层面强调所有课程都应融入德育理念,并确保在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各个环节中践行这一理念。如成立学术共同体开展课程评议,通过专业教师说课,定期开展同行听课、课程诊断、集体备课,针对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内涵挖掘以及课程设计的融入方面进行交互性评议;建立课程思政监督机制,从学生课堂反馈、督导的学术监督等方面,助推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特色和效果的老师,可以作为教学优秀、优秀课程评选的依据。在精品课、示范课选拔审核以及教师教学比赛中,关注“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的评估标准。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鼓励教师把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思政素材、思政教学设计、思政案例、思政元素、微课等方面进行建设。将资源库应用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和老师们的意见,凝练、补充、更新资源;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评选等活动,优化资源库,通过“以用促建、以赛促建”等途径,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3.4借助互联网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公开课、学术讲座、在线课程等。辅导员可以积极发掘这些资源,并将其整合到思政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内容。其一,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辅导员可以倡导学校或学院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们上传和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辅导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思政教育视频等,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其三,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讨论和交流。互联网上存在着许多思政教育的讨论和交流平台,如论坛、社交媒体等。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这些讨论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观点、交流思想,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有着天然的思政土壤,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能力、重组优化课程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全人培养的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未来幼儿园教师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0-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