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研究

敖敏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02期
内蒙古民族大学团委 内蒙古通辽 1374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之间的深度融合机制,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践效果。通过阐述志愿服务的内涵、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并构建了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高校应将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融合策略;实效性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对于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提供了哲学基础。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策划者,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普遍认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系统性、理论性不强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三、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志愿者”指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资源,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具有民间性、自治性、独立性等特点,其核心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导向功能:志愿服务活动将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通过活动过程传递给大学生,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志愿服务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认同,并自觉吸收同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凝聚功能: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精神将大学生志愿者紧密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坚定意志。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提升综合素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融合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高校应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制定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设立专门的学生志愿服务机构、加强志愿者招募和培训等环节。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内容、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评估和表彰。

(二)融入思政课教学

高校应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与思政课内容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或优秀志愿者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激励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这包括设立志愿服务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选等表彰机制;将志愿服务经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以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联动

高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平台,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和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服务了社会,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与社区和公益组织的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加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社会联动机制有助于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网络,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

(五)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与内容

高校应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形式上,可以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在内容上,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可以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

五、 融合实践的效果评估与展望

(一)效果评估

为了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融合的效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内容应涵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二)成效分析

通过融合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使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有意义、有深度、有温度。这种融合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展望与建议

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方面,高校应继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融合机制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构建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和创新性的实践模式,可以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天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联合会为例 [J]. 领导科学论坛, 2023, (06): 147-150.

[2]冀星源.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 2023.

第一作者:敖敏(1989年5月3日),男,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