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质量评价视角下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罗冰淳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08期
昆山开发区乐康幼儿园

摘要:发展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本文将从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环境、课程、质量评估来分析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促进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

关键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融合教育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探索并实践“一体化”和“回归主流”的理念[1],从而创立了融合教育,也被称为全纳教育。这一概念意在帮助那些拥有独立学习权利的孩子,以及那些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的孩子,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并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实现他们的身心健康。2022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意在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特别教学系统,并以“适应整合”为指导,重点推进学前特殊教育[2]的全面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评价角度出发,从融合政策、课程、环境三方面分析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以期提高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水平,推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与法规

2022年,国家教育部发表了《小学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导》,强调了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重视,要求各个班级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并给与必需的照料,及早与父母交流,为孩子提供专门的康复治疗服务[3]。2021年,《“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高校应当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增设更多的融入性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融入能力[4]。这一政策旨在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学前融合教育需求,既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教育,也包括对老师的培养。首先,鼓励普通幼儿园创造性的接受特殊需要儿童,让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发展。其次,作为学前融合教育的教师既要掌握普通儿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要对特殊教育有所了解。

对于普通儿童而言,在与特殊需要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理解特殊需要儿童,学会了平等、尊重、同情和欣赏,也提高体察他人情绪和感情的能力。对于特殊需要儿童而言,融合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在与普通儿童相处时能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还可以提高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特殊教育只针对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忽略了其他方面。但是,在融合教育中,特殊需要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广泛、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幼儿园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形成包括经验发展、个性展现、全面融合、尊重差异在内的学前融合课程理念框架。通过重点发展儿童的关键经验,如主动学习、语言运用、表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时间空间感知能力,我们可以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出独特的个性品质。这些经验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以生活为中心,全面融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努力让每一位儿童都能获得最佳的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通过多种形式的特色融合活动,有效促进普特儿童的双向融合。例如通过小小主持人(教师与幼儿)、魅力舞台及融合传统编织活动,让所有儿童在语言、社交、认知及精细动作等方面都得到适宜发展;通过融合宣导月,向家长、教师、幼儿及社区宣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通过融合劳动活动、融合运动会等提升儿童的体能与合作能力;通过普特亲子游活动提升普特儿童家长之间的向沟通与理解;通过幼小衔接系列融合活动为普特儿童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三、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估

(一)评价对象

幼儿园课程评价注重从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及教师本身三个层面对课程予以评量。对于教师而言,课程评价要看教师是否发挥自身在融合课程评价中的主动性,是否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是否积极发现普特儿童的不同优势,是否避免陷入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及社会技能的倾向。对于儿童而言,课程评价要看课程资源能否给予普特儿童足够的参与机会,普通儿童是否在创设的融合氛围及融合课程中积极接纳特殊儿童,普特儿童是否学会悦纳自己同时提升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信心等。

(二)评价方法

幼儿园学前融合课程采取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围绕支持与资源、管理与领导、文化和环境、教与学、学生表现等方面展开评价。对于普特儿童都采用全面评价、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对于特殊儿童或听障儿童采取专项评估,切实有针对性的帮助儿童获得进步和发展。对于普特儿童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社交能力进行长时间有效追踪和观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四、学前融合教育提升措施

(一)国家方面

1.完善法律法规,多途径融合教育普及率,保证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2.完善高质量、分类全的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助力特需群体逐步实现回归主流。

(二)课程方面

1.课程内容在满足所有幼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儿童接纳程度和关爱课程。

2.融合课程与常规教学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实施,以嵌入式指导方式为主,通过集体、小组活动、个别、家庭指导等多种途径实现。

3.操作材料要选用直观形象、安全环保的材料,要有不同的难度批次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4.丰富课程评价方式,以自然情境观察为主,注重多元取向的幼儿发展性评价。

(三)教育者

1.教师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特点,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教育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并采取适宜的支持措施。

2.特殊需要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融合教育的影响。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意味着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的起点和学习速度。教育者要根据每位特殊儿童的能力金额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残障儿童与其他人交往,以便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强他们对残障儿童的接受程度。开展移情教育,培养移情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伟,张茂聪,王培峰.建国以来我国融合教育的实践理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9(01):3-10+24.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01/t20220125_596312.html. 2021-12-31.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202/t20220214_599198.html.2023-02-23.

[4]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s6500/201705/t20170512_304460.html.2023-02-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