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戴明环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王菊梅 李有通 王辉 陈益庆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07期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四川广安 638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推动产教融合,助力汽车行业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文中以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产教赛创”一体化培养体系,并基于策划、执行、检查、纠偏的戴明环(PDCA),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随着产业发展、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创新研究动态变化而随时调整的贯穿式融合方法,把开环静态培养体系完善为闭环自适应动态系统,赋能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联系更紧密,与市场需求更贴近。

关键词:戴明环;产教赛创;贯穿式融合;闭环自适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流,当前更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程推进实施方案》深度聚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决定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重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帮助院校实现产业人才的精准供给,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还大有可为。

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学者们大多聚焦产教融合,来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聚焦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1][2],曹元军等[3]以产业的“岗位”标准为起点,将产教融合的“课”作为融通的重点进行打造,实行“课证”融通培养技能型人才。关于赛教融合研究成果也已有不少[4-6],目前大多研究仍然是对技能竞赛的竞赛机制分析、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建设,其中代大齐[7]将“校企合作”和“技能竞赛”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企合作”和“技能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模式,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陈传韵等[8]借鉴和总结世界技能大赛经验,剖析世赛项目设计原理与逻辑指导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在“产教创”融合方面,金爱国、洪涛等[9][10]均针对综合性育人平台匮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实际问题,创建"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打造优质"产教创一体化"育人平台体系,构建了"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机制。在“产教创”融合方面,李昆益[11]基于双创项目开发视角,构建“产教创赛”一体化高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本文通过对前述研究成果的梳理,深度聚焦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发展布局的产业生态,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内涵发展需求,提出了基于戴明环的面向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赛创”一体化培养体系研究。

二、“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概述

(一)当前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企业生产分析不充分不准确;在教学研究方面,与企业需求实际脱节,产教融合不够、培养目标固化。由此,教育链供给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企业所需,更难以获得职业成长与升迁。

(2)课程体系建设对标职业岗位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的需求不足。作为与地方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引企入教空中楼阁,课程建设滞后市场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实训过分强调“就业导向”,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模糊,“成才意识”弱化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生职业能力无法自动适应企业的产业化升级需要。

(3)“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赛教融合不牢。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的制订校企协同不够,教师的实践能力短板明显;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双创竞赛以赛促教效力不佳,甚至赛教分离,学生科创精神驱动不足,职业本科内涵建设受到挑战。

上述情况充分反映了培养机制不活,竞争力就难以提升。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欠缺导致了目前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难以达到市场就业所需,即使在人才需求缺口如此巨大的当前,仍然存在着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尴尬境地。

(二)“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指以产业发展、技能竞赛、教学研究和创新研究相互融合实践,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12-15]。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校企走向深度合作,全国各类职业竞技得以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将技能竞赛赛和科技创新贯穿于育人过程,不仅推动了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有效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成长和创新能力,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也将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符合产业化发展标准。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

该体系中产业发展主要反映的是人才需求的各类组织构成,包括上游的材料零部件、中游的整车制造、下游的汽车服务相关岗位(工种);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了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等;技能竞赛主要包括反映了岗位职业能力的技能竞赛、双创竞赛等;创新研究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工艺改进、课题研究等。

该体系中戴明环( PDCA)是由策划( Plan)、执行( Do)、反馈( Check)、纠偏( Action) 四个环节构成的一个闭环循环系统[13]。

“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指:P阶段聚焦新兴产业,对接岗课赛创,校企协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制定;D阶段学校和企业明确分工,坚持以人为本,完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政培育;C阶段校企标岗位职责,依托考核标准,通过小组访谈、师生评教等方式反馈培育效果;A阶段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纠偏,实现岗课融通、课赛融通和赛创融通。

通过不断执行PDCA循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动态发展的对接,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赛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

“产教赛创”一体化培养体系,是在“产教赛创”互融的基础上,结合PDCA 循环,形成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体系,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而方案的修订又是一体化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产业发展遇到触发体系运行的因素,如产业转移、供应链转型,会产生新的“产教赛创”互融,推动 PDCA循环,形成满足产业转移与转型的新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改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当然,当技能竞赛遇到触发因素,如新的竞赛机制、技能证书等;当创新研究遇到触发因素,如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新的“产教赛创”融合也会发生,同样会推动 PDCA 循环,形成新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由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产教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成了一个动态闭环自适应培养系统,如图 1 所示。

(三)“产赛教创”的贯穿式融合方法

3.1 基于岗位(工种)职业能力规划人才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适应行业企业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需求,校企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职业资格考证、多层次技能竞赛、双创竞赛、创新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等专业知识要点和关键技术嵌入进课程体系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基于“产赛教创”贯穿式融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6]。

贯穿式融合方法是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依托,开展大一至大三的贯穿式人才培养,即从大一开始的跟岗认知实践开始,学生就由双师带领,进行从大一贯穿至大三的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并结合课外技能竞赛、创新研究,进行“产赛教创”融合育人,如图2所示。

3.2 校企协同培养,执行培养方案

随着培养方案的协同制订,专业需要整合校企育人资源协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策略如下:

以课程标准为纲领,融合岗位技能新要求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新标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双师为主导,依托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实训资源,以生产性教师工作室为纽带,以生产任务为主要载体,循环递进、闭环提升技能训练模式,坚持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双线并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基于PDCA机制,同样采取以双师为主体的大循环、学生为主体的小循环,双层循环推动整体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17]。

3.3 校企协同质量检测,反馈执行效果

在执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专业还需要对培养效果进行全面跟踪和反馈。具体策略如下:

(1)教学运行管理部门按月进行效果检测。围绕教学目标,检查教学秩序是否紊乱,教学实施与培养方案是否一致。(2)校企协同按月联系学生。就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达成情况展开线下小组访谈,线上问卷调查,倾听学生心得与诉求,客观反馈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3)校企协同阶段性诊断。针对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多层次技能竞赛、双创竞赛、教科研项目、课外科技活动、等赛创科技活动时,可结合数字平台分析、专项能力考评等方式全面评价培养方案的执行效果,全方位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得学习收益。

3.4 及时纠偏加强权变管理

在接到执行效果的反馈后,专业应及时总结执行成果,对不足进行纠偏,并加强权变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教学运行管理部门对所有反馈进行分析,查找根源,以学生“获得感”为归宿,推进诊断与改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技能提升有“增值”、成长进步有“增量”、成才发展有“增幅”。

为防止在加强权变管理过程中出现教学环境紊乱现象,纠偏应侧重调整实训项目与实训方式。如班级有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组,实训项目应增加体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逻辑分析的决策类实训内容;如班级有参加创新研究的学生组,实训项目应增加体现知识技能、逻辑分析的计算类、分析类实训内容。将实训项目进行内容与实操流程整合,以增大决策类实训任务所占的权重。

(四)基于PDCA的“产赛教创”融合自调整

基于PDCA的“产赛教创”贯穿式融合是一定周期内的静态融合,但当产业发展、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创新研究等遇到触发因素时,就会推动 PDCA调整,形成新一阶段的职业能力与培养目标,促使新的“产赛教创”融合,以此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动态发展的对接,形成了基于PDCA的动态自适应产赛教创融合方式,如图4所示。

四、结语

本文深度聚焦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发展布局的产业生态,完善了产教融合为“产赛教创”融合,通过引入PDCA 循环管理理念,运用了贯穿式融合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的自适应闭环系统,助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隋秀梅,刘宁,韩玉辉.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23(04):100-107.

[2]高炳,蒋祖星,李健荣.“学研创赛证”融通的高职轮机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学体系构建[J].天津航海,2022(02):73-78.

[3]曹元军,李曙生,卢意.高职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7):50-54.

[4]刘国莲.技能竞赛融入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110-112.

[5]刘亚龙,付奕,杨瑞华.基于“三教改革”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2):149-150.

[6]肖福荣,曾蕾洁.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184-185.

[7]代大齐.基于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双驱模式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3.

[8]陈传韵,石伟平.基于世赛项目设计原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2(17):97-102.

[9]金爱国,刘俊栋.高职院校“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20):57-61.

[10]洪涛,王伟毅.高职院校“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0(11):51-56.

[11]李昆益.“产教创赛”一体化高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双创项目开发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3):52-57.

[12]曹梦竺,曹丹,王娟.基于“产赛教创四融合”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27):56-59.

[13]王芳,魏纤,陶思雨.物流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产教研一体化培养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9):184-186.

[14]董芝杰.“产教赛研融合”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管理研究[J].科技视界,2021,(25):109-110.

[15]刘兴恕,关志伟,尹万建.高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8):38-45.

[16]税永波.高职汽车“课岗证赛”融合视域下课程功能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02):153-155.

[17]沈泉涌,靳霞,王晓华.融合OBE理念与PDCA模式的高职网络人才培养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03):6-10.

作者简介:

王菊梅(1992-),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李有通(1986-),男,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王辉(1987.07-),男,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陈益庆(1987.04-),男,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1.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新时代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CRSZP202303);2.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GZY23B16);3.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与实践”(GAZYJG2023-27)、“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汽车类专业“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GAZYJG2023-3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