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孙光涛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10期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进行改革创新,以期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把就业指导课程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打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紧贴市场行业需求、优化就业指导课教师结构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校企合作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2022年提出“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促就业活动,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也为高校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规定大学必须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的一门综合型必修课程,高校通过这门课程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促进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求职能力,从而得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很难完全应对残酷的求职现实,不足以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中大有可为。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效果达不到预期

虽然我国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从开设的效果来看,不少高校不重视这门课,效果也不理想。这门课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的高校设置15个课时,课时时长不足,有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化为德育课,有的高校大班200多人集中上课,有的学校没有集中备课,同一学校每个老师上课内容不一样,重点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不少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上,对课程建设投入不够。不少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当做必修课对待,没有把就业指导课当做提升求职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有的学生上课迟到甚至缺勤,有的学生虽然上课坐在教室,表面上听讲,实际上复习考研题目,有的学生上课看电视剧。这门课程也缺乏硬性的成绩考核机制,不少学生采取学生提交论文或者简历作为考试成绩,没有多方面考察学生的上课参与情况,没有真正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老师到学生都不是很重视这门课程,这样导致就业指导课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低

当前,不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去向设计课程内容,基本上全部内容都是企业就业,很少涉及到考研、考编、参军入伍、西部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去向。随着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考研和考公的热度不断上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就业指导课程还是只讲市场求职。有的高校只在毕业年级开设这门课程,对于早在大二和大三就确定了就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不强。无疑,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是没有针对性的,没有起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考研观的作用。有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简历制作、面试、就业材料与手续办理,缺乏告知学生企业需求、未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对于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教育引导不够。不少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理论指导,没有紧跟市场、脱离了企业实际,特别是没有紧紧联系本专业就业企业。有些理论指导可能对每一个企业都使用,但是没有专业针对性,符合校企合作专业学生需求特点。授课老师大多数是辅导员,缺少专业企业经历,导致学生需求信息和教师授课内容不一致。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传统陈旧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关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是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单一的、陈旧的课程内容不足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力求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倡导学生课堂模拟实际,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内容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偶尔提一下问题。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可以引进企业人事经理参与课堂,现场模拟职场面试,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求职现实;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更好提升专业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企业往年的招聘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求职现场。而目前不少高校主要是老师根据课件授课,内容主要是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有时候分析一两个案例,内容陈旧,枯燥无趣,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氛围不活跃,整体效果不好。

(四)教师专业性不强,师资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型很强的课程,对于上这门课的老师,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求职礼仪、企业管理、公关交际等学科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行政老师或者兼职老师代课,这些老师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指导学生就业实践经验都很难胜任这门课,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或培训,也没有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对行业企业、市场环境、企业需求、就业现实都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高校的大多数老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少对企业真切的感受,在授课时候,大多数凭感觉授课、照本宣科。因此,引进企业专家、招聘经理到课堂为学生授课就业指导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事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引入行业专家深入课堂授课,是提高学生求职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

校企合作模式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和就业观念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就业实际,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选择。单纯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企业参与是没有真实性和实用性的,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指导学生,但是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倒逼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课堂教学,充分将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所需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当前的就业现实。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就业现实,熟悉了企业招聘人才的具体现状,才能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是一个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场礼仪、公共交际、就业指导实践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课程。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有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强化学生实践参与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体验感。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性和感染力交给学生,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交际表达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多维度能力提升而设计的课程。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单一,基本上都是本校老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入企业导师资源,更好帮助学生了解职场现状和求职实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涵盖学生平时成绩、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参与互动情况等。

(三)夯实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培养,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加强校企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求职本领,而且还可以增强全校就业指导就业氛围,营造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环境。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阵风,他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引入校企合作,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能够长期良好运行。加强校企合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合作,是致力于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举措,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大学生多企业和市场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紧贴市场、感悟前沿,助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强化了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把就业指导课程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高校要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校企合作的着力点,让校企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合作成为校企战略合作的精品和典范。高校要把专业相关的优质企业引入课堂,深化校企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合作,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专门的合作机制,确保合作走深走实。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就业指导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多重视就业就应该有多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从课程时长、任课教师、教室安排、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学生考核等多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全面、系统、科学,聚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进一步压实任课教师的责任,守好第一课堂主阵地,确保上课质量。要营造重视造就业指导课程的氛围,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帮助高校内形成更加逼真的社会就业氛围,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真实就业现实。

(二)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打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

高校要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契机,全力打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新模式,重点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创新考核评价模式着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围绕学生及学生实践能力来设计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引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教师可以提前将班级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布置好教室场景,课堂开展企业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模拟面试、即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观摩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以更加贴近企业、仿真市场求职真实情况的方式,提高学生适应未来企业求职的能力。要创新考核评价模式,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更是为了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把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活动、课下实践等多方面纳入学生课程考核评价系统,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开展全方位考核。

(三)紧贴市场行业需求,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设计就业指导课程,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紧贴市场行业需求,关注前沿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要满足大学生未来求职需求、职场需求的一门课程,内容设计上一定要和企业紧密相连,要切合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来源于企业实际又要高于企业实际,满足于企业当前的需求也要满足于企业未来的需求。在内容设计上要涵盖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需求、沟通能力需求、实践能力需求、抗压能力需求、综合素养需求等多方面素质需求。要根据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计划。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讲授课堂,可以播放企业招聘、生产、服务等宣传性视频,也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企业了解工作实际,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和服务,对未来工作岗位和职场有个提前认知。对于有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以让学生进企业实习,实习表现也纳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成绩考核。

(四)引入企业专家进课堂,优化就业指导课教师结构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引进企业行业专家进课堂授课,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结构。就业指导课程是一名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型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心理学、职场礼仪、公共交际等多种知识能力储备,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课堂授课,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定期邀请他们深入课堂授课,也可以聘请他们作为校外导师,全程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选派本校就业指导教师到合作企业挂锻炼,让本校就业指导老师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开阔知识眼界,传授给学生更多企业行业知识。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把校企合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做深做实,打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新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实用、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更加了解市场、懂得职场,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就业技能和求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瑞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J]. 现代职业教育,2016,(18):137-137.

[2]曾朝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167-168.

[3]薛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5]全光华,刘尔球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思考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8):133-13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