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位一体: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论研究

邓鹏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09期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国家、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协同治理,通过国家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的三位一体传承体系,以解决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政府失灵”、“社会缺能”和“市场失灵”问题。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概念内涵、互应机制以及价值审视的角度出发,探析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一体传承理论,为推动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论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民俗体育文化作为“非遗”是今后人类研究身体文明进展的活化石[2]。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其传承的独特性和文化特性正逐渐受到侵蚀和衰退,为了避免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属性发生转变、文化符号的丧失以及社会关系的重构,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要以构建"国家、社会、市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传承体系,使三者结合,联动互促。

一、民俗体育非遗“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概念内涵

"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传承理论在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强调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资源支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以社会作为坚实基础,通过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环境;以市场则在资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在力和社会影响力,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紧密协作,形成一种互补互助、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由此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社会和市场的积极作用。

二、民俗体育非遗“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互应机制

国家在三位一体的体系里应承担起统筹规划、制度设计、资源配置和财政支持的核心职责,同时扮演制度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和社会协调者的角色[3]。通过完善法制规范、强化组织架构、建立问责与监督机制,以及培育合作治理的理念,国家能够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此外,国家还需制定相应的产业化、资本化和市场化规则与标准,以科学引导市场力量,克服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治理,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

社会在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职能是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文化推广方面的局限性,培育民间群体对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参与意愿。民间组织在国家政策引导、市场机制运作和民众需求之间,发挥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能够将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和有效性传承[5]。

市场在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对民俗体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更在于通过创新开发,将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扩大资源的自主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市场主体的参与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资本化提供不竭的动力,通过资金扶助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民俗体育非遗的创意产业发展,激发企业在民俗体育非遗创意产业中的创新与活力[6]。此外,市场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构建一个促进民间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机制,从而实现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三、民俗体育非遗“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价值审视

国家在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方向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够缓解市场对民俗体育非遗可能产生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改善民间组织在该领域相对薄弱的保护力量,为民俗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营造一个健全的制度环境[7],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能够为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价值评判,还能在策略规划和学术指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有助于确保民俗体育非遗的有效传承,并在提升民俗体育文化自觉意识的同时,丰富民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市场在民俗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能够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加速民俗体育非遗的产业化进程,并通过品牌化策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为民俗体育非遗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提供了动力[8]。

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和人文性是其核心特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相互关联和影响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在这一特征的背后,是各种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共同构成了民俗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复杂网络[9],因此,民俗体育非遗的保护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的事务。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配置的三位一体传承体系,是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理想框架[10]。这一体系能够明确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边界、职责和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确保民俗体育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性得以传承,还能够促进民俗体育的持续化和生活化发展,从而实现其有效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2]刘旻航,李树梅,王若光.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3]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合作主义:城乡社区一体化中政府、市场、农民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1-7.

[4]易文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201-202.

[5]刘韬,黄力群.从文化到资本: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化的意义与路径考察[J].新疆社会科学,2014,(06):104-106+162.

[6]段全伟.民族民间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6.

[7]游迎亚,王相飞,宋菲菲.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价值维度与叙事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5):12-19.

[8]查炎,蔡云楠,张曦文.“政府-市场-社会”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以广东省碳汇产品交易机制为例[J/OL].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14[2024-01-28].

[9]李悠,王飞,庞善东.我国滑雪产业发展的实现逻辑:基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的“三轮驱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06):29-36.

[10]祁梦鸽.体育非遗“活态化”传承的三维空间[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史分会).广州体育学院;,202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