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西游记》中沙僧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沙僧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他性格真实、善良和努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特质在这里得到了展示,他的踏实、坚持和勤奋是值得充分赞赏的。但沙僧同样具有“奴性”,他的性格非常矛盾,这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足之处。沙僧形象的来源、变迁、人格特点以及多个方面的原因,都能展示出沙僧形象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西游记》;沙僧;人物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传说小说,具有十分高的艺术成就,是一部特殊的艺术创作,艺术构思丰富而独特,故事情节生动而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幽默。这部作品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沙僧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关键角色,他是取经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角色不可忽视,他坚定、努力、勤奋和忠诚,甚至具备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才能。因此,他的形象内涵值得探讨。
一、沙僧形象的来源以及演变过程
沙僧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有着自己的来源和变迁历程。这个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是通过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大致勾勒出来的。唐僧玄奘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历经了八百里沙漠的艰辛。人们可以想象在与风和沙的战斗中的艰辛和困苦,就像玄奘和他的学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所提及的那样。宋朝的《诗经》中存在一个凶恶邪恶的深沙神,就是沙僧的原型。
沙僧曾在天宫担任“卷帘大将”,负责“扶持莺舆”,是玉皇大帝的随从。他自吹自擂地声称自己在南天门内是最尊贵的,站在灵霄殿前也是最高贵的,还宣称自己在护驾时总是走在最前方,进出朝廷时也总是处于上位。实际上只是一个仆人,地位非常卑微。由于疏忽摔坏了一个玻璃灯罩,导致他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沙僧是在第八回中出现的,这一回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奉佛陀之命到东土去寻找取经人,经过流沙河时,目睹河中有一只极其丑陋的怪物,它的面容苍白阴暗,看起来非常不祥,个子不高也不矮,光着脚走路,身材有点瘦弱,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彩,就像灶台上的两盏灯。沙僧是个凶暴的人,就像是杀人如麻一样可怕,牙齿像刀刃一样锋利,红发凌乱蓬松,咆哮声如同雷霆般震耳欲聋,双脚奔跑起来就像狂风一样猛烈。观音菩萨随后劝说沙僧接受唐僧作为师父,沙僧立即表示“愿意皈依正果”。他有意前往西方寻求真理,期望通过此举来弥补自己摔碎玻璃灯罪行的过失。他默默无闻地从事着自己的职责,勤勉努力,一丝不苟。[1]
沙僧在小说《西游记》中,是玉皇大帝身边的随从,被称为“卷帘将军”。他在被降级到流沙河之前经历了一连串的转变。他摔碎玻璃杯后表现出“吃人”举动,结果被处罚为“水妖”。他听了观音菩萨的建议,决定护送唐僧前去西天取经。沙僧通过阅读经典、寻求经书的修行皈依佛门,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由道入佛”的方式。而这种“由道而出佛”,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佛教和道教在性格塑造上的争议。沙僧在西游记故事中的形象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这与崇佛倾向有关,沙僧的皈依实际上体现了由道入佛,深沙神的凶猛本质在故事中发生了转变,这使得沙僧的个性更加多样。[2]
二、沙僧性格特点分析
对于沙僧性格的评析,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沙僧是一个典型的苦行僧,在取经团队中经常负责调解和凝聚的任务。然而,他并不能说是一个积极成功的调解者和凝聚者。当众人发生异议时,他经常保持沉默。但他也不是一味地顺从和附和,有时会适度地批评是非,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个守规矩的僧人,个性内敛,更贴近社会现状。他觉得法规是最关键的,尊重师长是必需的,和睦相处是宝贵的,追求公正是最重要的。如果将宗教议题视为世俗议题,他就是一个品味不高的政府雇员的典型。[3] 沙僧的性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稳重踏实,细心周全
第一,做事稳重踏实,一向踏实勤奋。沙僧在取经旅途中的首要使命就是照料唐僧,负责拉马和扛沉重的行李。《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中,唐三藏要求他停留下来制造困扰。他是这样表达自己的:“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欺心之事。”他在取经队伍中是一个勤勉努力的人物,就像一只老牛一样。
其次,做事一丝不苟。唐僧被一只六耳猕猴击昏了,沙僧安排好被打晕的唐僧,先找到幕后元凶。在第九十七回,他第一个察觉《无字经》内部毫无文字的迹象,这显示了他极为细致的个性特征。
(二)精明世故,逆来顺受
沙僧极其聪明,通晓世故,亦能顺从逆来。首先,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孙悟空和红孩儿要认亲,他笑着说。“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结果真的像沙僧所说的那样,红孩儿根本不信任孙悟空。他在取经的道路上极其谨慎小心,常常遇到事情时会选择置之不理,将其搁置一旁。唐僧多次念紧箍咒,除了在号山劝说过一次之外,其他时候都遵从师傅的指示。
沙僧逆来顺受。在第一百回中,沙僧表现出色,被封为黄金罗汉,排在猪八戒之后。虽然猪八戒大声表示不满。他已经习惯了面对困难,因此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了。他认为自己不如孙悟空厉害,也不会像唐僧一样注定成佛,取经功德也不如猪八戒突出。
三、沙僧形象多面性原因分析
(一)认同原罪——沙僧形象中奴性的体现
沙僧因为破坏了玻璃杯而感到愧疚,这与他仆人身份有关。他相信自己是有过错的,在西天取经时他的一心一意,是自赎。红孩儿逮捕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议分道扬镳,他听到后感到极度沮丧和无助,他说:“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法,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可以看出,他对于让八戒和悟空分开提出了反对,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宣言,表达了他对赎罪的意识。个性上也就依顺随和,忍辱负重。
(二)奴性体现——晦气色脸,唯唯诺诺
《西游记》中,沙僧说话最少,一直都是听从他人的指示,且从未流露出喜怒之情。长时间以来,他逐渐失去了生气,看起来就像一张阴沉的面孔。相较于悟空在天宫闹事和八戒戏弄嫦娥,他摔碎玻璃杯并不是什么严重错误。然而,他却承受了最多的痛苦,他却没有任何反抗的意愿,只是默默地忍受着。《西游记》中常常使用“面色阴沉的和尚”来描绘他。他在天宫里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的职责是负责照料玉皇大帝,因此他不能有任何松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面容变得苍白晦暗,看起来相当不美观。他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有一个倒霉的面容特征,这也是他顺从驯服个性在生活中的展示。[4]
沙僧形象揭示了奴隶文化的核心特点和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人的基本个性特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仁慈、真实、勤勉。沙僧身上的这些“优点”与他的奴性是分不开的,奴性是阻碍我们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敌人。沙僧的“美德”只能与坚毅的个性和反抗进取的意志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诉之自身意志”,真正的光辉才会发光。
参考文献
[1] 张更祯.试论《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J].林区教学,2014(6):18-19.
[2] 陆柳.本分勤劳,坚定执着——浅议《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J].南方论刊,2014(11):98-110.
[3] 曹炳建.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1):1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