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对现有结构检测方法的实践应用及分析
摘要:以现有建筑结构检测方法为例,结合现有标准规范探讨其检测技术方法和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建建筑;现场检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
前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更是向着更高、更快、体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为主,《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的实施以来更是明确提高了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计水平,提高了相关作用分项系数的取值,使我国建筑结构的安全水平达到了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致的地位,本文结合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三大特性,针对现有结构检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
1、现有检测方法在“安全性”上的应用状况及建议:
1-1对于新建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检测,现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回弹法、取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后锚固法等;最为普及的当属回弹法,对于该方法的应用在当今现有情况下已很难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明确的判定,主要是由于当下混凝土产品的掺合料掺量的逐步增多依靠表面硬度推定强度会产生比较大的偏差,而我们在具体应用该方法上所依靠的标准还仅是一本规程(JGJ/T23-2011),其中对抽样和判定也未结合到结构上的“重要性构件”、“一般构件”、“耗能构件”上去,抽样的原则还停留在由检测人员“随机”的基础上不能起到较为全面的指导性作用,往往在实际工作当中“随机”就变成了“随意”,检验批不能起到代表性的作用,对于结构的整体强度判断起不到全面的意义,所以在应用该方法时要建立完善的《检测方案》使检验批对于整体结构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钻芯法是上述检测方法中最直观的反应当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所产生的偏差也是最小的,间接的检测方法也可以采用钻芯法对强度进行修正,该方法的缺点是操作起来不便捷,而且有可能对当下的结构构件造成伤害,我们的检测工作是对当下构件的强度来进行评判而不能是在破坏构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尤其是要注意一些柱类构件配筋较为密集部位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梁类构件当中的钢筋,这几类构件当中的钢筋不得破坏,在建筑抗震措施当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内力调整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墙弱连梁”等,随意破坏竖向构件当中的配筋会在地震作用下使得竖向构件先产生塑性铰,造成整体结构上的破坏,使该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降低该构件的失效概率将增大。
1-3回弹超声综合法的理念是最为符合构件本质的检测方法,采取的是“内外结合”,通过声速结合回弹值对构件的强度进行评定,缺点是在当下我市没有自己的地方标准应用该方法时只能依据“全国测强曲线”,所带来的的偏差往往比只单纯的依靠回弹法更大,该方法也可以依靠芯样的强度来进行强度修正,但是在修正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采用该方法的实际意义,得不偿失,所以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往往范围不大。
1-4后锚固法是一直介于“间接”和“直接”的一种微破损方法,在一些“人防工程”当中会有实际的应用,缺点是对于检测人员前期的操作要求较高,所涉及的应用范围也不是很广泛。
上述的检测方法都是针对结构的“安全性”,各个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建议具体应用采用回弹+芯样修正的检测方法。
例如某工程七层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30,采用回弹法得出该检验批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平均值为26.2MPa、标准差为2.9、计算换算强度值小于30.0MPa的概率为0.9088。
经过芯样修正后混凝土强度换算平均值为35.2 MPa、标准差为2.9、计算换算强度值小于30.0MPa的概率为0.0340。
总结:应用该方法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回弹法的易操作性对检验批内的构件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测,避免了大批量的取芯有可能对结构造成的损伤,同时给出该检验批的推定区间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下混凝土的强度情况。
2、现有检测方法在“耐久性”上的应用状况及建议:
2-1对于一栋建筑物而言我们首先要保证是安全的它才有存在的意义,那么当建筑物满足了“安全性”的前提下我们对它就会有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建筑物还要有一定的“耐久性”,好比一个人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一样的,对于结构的“耐久性”涉及很多的方面也有很多种检测方法,例如检测机构经常做的“混凝土抗水渗透试验”、“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以及原材料当中的氯离子试验等等,这些原材料的性能指标直接的关系到结构中的“耐久性”,在结构的现场实体检测中也有关于结构“耐久性”的检测比如钢筋保护层厚度,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都知道梁、板类受弯构件要检测受力钢筋,例如“底排纵筋”、“板底短向”这些部位,对于“简支梁”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实际工程当中又有多少构件是“简支”的呢;
2-2根据梁的受力简图,两端支座我们取固定支座,均布荷载为q=5KN/㎡、跨度为L=3m、不考虑集中荷载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梁构件1/24ql2处(正弯矩)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对于支座两端上部负弯矩1/12ql2的两处往往忽略,该处的钢筋也是处于“受拉”状态也应加以检测确定其保护层厚度,这是梁中的受力钢筋也是俗称的“上铁”和“下铁”承受的主要作用是抗拉和抗剪;
那么还有一种钢筋承受的主要作用是抗扭和抗剪,它就是箍筋,箍筋的保护层厚度过薄或者没有绑扎牢固一是对整体钢筋体系约束的削弱二是随着混凝土的碱性逐渐的缺失(碳化),环境的作用也会对箍筋产生腐蚀性作用所以建议在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项目中增加对箍筋的检测。
2-2对于对于“耐久性”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可能都会遇到,比如一些构件表观的缺陷(蜂窝、麻面、漏筋、裂缝)等,这些表观的缺陷都是结构“耐久性”的损失,尤其是裂缝,分为有害裂缝和无害裂缝两种,作为检测人员要能大体分析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向以前只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也要逐步向“性能”来靠拢,质量合格不等于性能可靠。
3、现有检测方法在“适用性”上的应用状况及建议:
对于检测单位而言“适用性”需要我们来做的本文认为不是特别多,“适用性”的关系的是“建筑专业”的设计,依据图纸复核一些检测项目中的“板厚”、“层高”等检测项目即可,对于“板厚”的检测需严格按照GB50204-2015当中的抽样规则1%不少于3块,建议不得随意扩大检测范围“抵消”不合格构件,在抽取时尽量抽取一些跨度较大的楼板即有代表性的部位,跨度越大楼板越厚说明该处所承受的弯矩越大,复核此处会比较直观的反应施工质量的优劣。
4、检测工作的前景分析:
建筑结构检测是保障建筑结构整体指标必不可少的工作,传统的只是保障“质量”的检测形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更加着重于“性能”,对于检测工作前期宏观的查看、资料的复核、力学性能的分析都应要有所涉及,也是保障检测机构自身的条件,要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把控都是重中之重,在此也希望上级单位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学习,有效针对我市新建工程的检测以便检测机构更好的开展内务。
5、结语:
本文以《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为基础,主要介绍现有工程质量的检验检测技术,从工程的可靠度角度出发如何更加全面的进行新建建筑的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