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民族地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创新探索

朱小琴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25期
重庆市石柱民族中学校

摘要:民族地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创新探索旨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的教育网络,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形成可推广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创新

一、民族地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家校协同育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民族地区的家校协同育人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和家长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校通过定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志愿服务、参与课堂教学等方式,增强与学校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其次,家庭教育的意识显著提升。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社区讲座、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形式,家长逐渐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家庭教育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家校沟通的便捷化。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家校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和便捷。学校通过家校通、微信群等平台,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动态。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与教师沟通,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缩短了家校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沟通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尽管家校协同育人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无法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学校不一致,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此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整体推进。

二、民族地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一)构建多层次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

首先,要构建多层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学校应作为育人的核心基地,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全面的育人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主动联系家庭和社区,定期召开家长会和社区教育座谈会,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教育决策和活动设计。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确保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可以在学校内设立“家长课堂”,邀请家长担任志愿教师,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和生活智慧。同时,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社区义工服务、文化节庆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其次,要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学校为中心,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家校社三方联动,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创新:一是实行“导师制”,由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二是推广“项目式学习”,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协助,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家校社协同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家校社三方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沟通,确保教育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如阅读分享会、艺术展览等,增强家庭和社区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

最后,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工作。具体措施包括: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设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基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持续推进。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和社区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参与度和专业素养。此外,应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家校社三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可以有效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工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学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总之,民族地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在多层次网络构建、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这些路径,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启光,刘欣怡.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区域创新组态路径研究——基于创新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3 (9):81-89.

[2]沈万根.家校社协同育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以Y大学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6(3):95-1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