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团共长”视阈下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任少平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28期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摘要: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功能。实践证明,构建“生团共长”视阈下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教育教学管理运作模式,突出协同创新,发挥协同作用,是促进大学生艺术社团可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艺术社团;管理运作;生团共长;模式创新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管理运作模式创新研究的价值意蕴

(一)高校学生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独特功能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审美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需“素质生成”的重要途径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平台,更是对培养和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在其中担任各自的角色,这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共同攻坚克难的能力。二是学习能力。社团成员都是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通过社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创新能力。社团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这种灵感来自自身的兴趣和社团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激励作用。四是表达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主张建议,这在无形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五是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管理运行与发展现状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对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满足,对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模式混乱、归属关系不明确。纵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依据惯例模式,艺术社团大致可分为两类[3]:一类由高校共青团组织(校、院两级团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所谓“官方社团”;另一类是归属高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注册管理或登记备案,所谓“民间社团”。高校共青团工作坚持“一体两翼”格局。(“一体两翼”是指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为两翼),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归属关系不明确,管理不统一。二是活动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较差。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在运作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差等诸多情况,严重影响了艺术社团可持续性科学发展,成为制约艺术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三是管理方法单一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相比一般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社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成员绝大多数是抱着兴趣爱好、锻炼目的,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成员比较缺乏;同时,社团成员的价值观念差异、文化理念不明确、活动章程约束力不强,活动创新程度不高等这些都是影响艺术社团管理与发展的薄弱环节。

如何让大学生艺术社团走上既能使社团活动形成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又能成为以特色活动载体激励和引导学生凝新聚力、锻炼自我、展示才华、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促进艺术社团良性发展,实现“生团”同发展、共成长,就成为创新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运作模式的主要问题。[4]破解这一难题,构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运作新模式至关重要。通过新模式运作及实践,建立一批具有活动特色、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学生艺术社团,对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成长成才,特色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管理运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XX高校大学生月亮化石剧团成长启示

大学生月亮化石剧团成立于1998年,是一个通过演绎戏剧来提高“演绎者和受众群体文艺素养”的文艺类大学生社团。16年来,该剧团共吸纳1000余名成员,竭力在活动中通过体现公益性和服务性来获取公众认同,从根本上实现“群体”和“个体”价值。剧团以“提高演绎者和受众群体文艺素养”为宗旨,以“传播校园文化”为己任,以“普及戏剧教育功效”为使命。[5]剧团的表演形式包括话剧、诗剧、音乐剧、歌舞剧、戏曲、小品、相声及其它舞台艺术形式,并尝试进行DV剧拍摄。从《雷雨》开始,尝试过《美女与野兽》、《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心灵的面具》、《暗恋桃花源》等80多件表演作品,参与演出者1800多人次,仅2004-2005学年该剧团共排演了15个剧目,累计演出31场,登台演员多达283人次。

作为学生社团翘楚之一,月亮化石剧团,多次的公益演出,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为活跃校园文化,服务同学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学生团体改革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2004年,勤恳的“月亮化石人” 在不经意间已经两次触摸中国校园戏剧巅峰舞台的至高荣誉:2003年合作演出《倾城之恋》,获得“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最佳表演奖”;2004年合作演出《眩晕》,获得“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组织奖”。独演《北平深秋》,获得2005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二等奖”,2008中国上海大学生戏剧节剧目奖《一仆二主》、个人成员获“戏剧之星”称号,2009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小王子》获“剧目奖”,第二届该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小王子》获“金奖”,1人获“优秀表演奖”,1人获“表演奖”。2011年第三届该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理发师陶德》获普通组“金奖”、“导演奖”、“编剧奖”。2004-2005学年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剧团的先进事迹曾多次被国内人民网、新浪、腾讯等重要媒体宣传报道。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月亮化石剧团的骨干团员所占全体团员比例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团员成为剧团骨干,俗称“戏骨”,与社团齐奋斗、同发展、共成长。经过社团的历练实践,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演说能力、形体、节奏、情感控制力等各方面的自我驾驭力与个性延展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使个体得到更强的社会亲和力,为实现人生梦想、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曾经的剧团骨干现在成为人生事业的开拓者:11人供职于省市人民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担任主持人;12人供职于省级报社;5人分别供职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高校团委、TCL集团、中央数字频道和火箭军北京总部;15人供职于中国联通、富士康集团等大型企业;20多人攻读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研究生;5人留学深造。

(一)社团性质、定位准确,突破“发展困境”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公众认同度普遍较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社团的公众认同度较高。基于对此清醒的认识,究取原因,曹红霞博士分析认为,中国高校社团尤其文艺爱好型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因此,月亮化石剧团成立之初,就一直竭力探索在活动中体现实现公益型和服务性的可能,通过“公益性”和“服务性”来获取“公众认同”,从而根本上实现“群体”和“个体”价值。

我们在明确好社团建团和发展的性质,准确给予大学生艺术社团定位,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关键。月亮化石剧团建团伊始就认为,“公演的剧目,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引领校园文化前进方向的重任,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我们必须了解整个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大家以一种健康向上、睿智时尚的生活态度投身于校园文化,并以此传递给校园学子”。因此,月亮化石剧团把“ 戏剧爱好者俱乐部、校园文化传播者、普及戏剧教育功效”作为立团之根本使命。

(二)牢固树立“生团共长”理念,激发社团“持久活力”

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社团,立足培养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力,从而哺育人生的成功。纵观月亮化石剧团成长历程、分析其之所以成为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翘楚之一,究其原因,很重要一点就是重视个体和群体价值,坚定地坚持学生和社团共生、共长的根本理念。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它是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c Bary)提出,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最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原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互相依托,协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形成完整的生态;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加适应环境共同发展。在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中,重视个体成长,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成长,仅2004-2005学年该剧团共排演了15个剧目,累计演出31场,登台演员多达283人次;鼓励引导学生努力通过创作、排演戏剧,组织戏剧演出,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的文艺素养和管理组织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曾经剧团骨干现在纷纷成为人生事业的开拓者。社团组织中个体的努力往往会成就集体荣誉,个体的发展影响着社团发展;同时,高度重视社团的持续发展,以便能更好地为促进个体发展提供资源保证,最终实现社团和学生“生团共长”的良好局面,激发社团持久活力。

(三)思路决定出路,“四化”成就社团发展“高度”

月亮化石剧团始终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可持续学发展思路。

所谓“专业化”着重体现在:一是坚持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紧扣该剧团宗旨开展活动;二是坚持剧团活动要“上档次”和“深度”,要有水准。剧团结合实际,着眼于吸引力,自编教材,定期组织对成员进行“声、台、形、表”及编导方面的实用性技巧培养和训练,取得良好实效。如所演剧目《北平深秋》被省戏剧家协会权威评委予以“准专业水平”的高度评价。“品牌化”表现为16年来,剧团持续发展中,坚持繁荣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活力和魅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校园人文气息,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同时也使剧团在校内树立了良好口碑。剧团在注重“专业化”和“品牌化”的同时,更注意“特色发展”,采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表现形式,注重活动差异性和多样化,严禁重复建设和开展,开展“校园原创戏剧大赛”、经典戏剧观摩鉴赏、校外戏剧演出观摩、公益演出等活动,让剧团更好的丰富民大校园文化,服务于广大民大师生。“只有规范,才有正规,只有正规,才有机会”。剧团注重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活动实行严格按照“五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标识、统一登记、统一宣传”的规范化管理运作模式,同时在剧团内部实现规范和民主,所有职位竞选和活动管理实行“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经过实践,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社团章程,实现了剧团日常运作的规范化。

(四)培育“隐性文化”,彰显社团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

隐性文化是相对显性文化即明显外在的影响、约束人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而言的。隐性文化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乃至群体氛围、社会风气等,是更能强烈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力”。 隐性文化是流淌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一股股潜流,这潜流是活脱奔涌的潜能,是蓄势待发的潜力。我们单从“月亮化石剧团”这个社团名称,就能发现隐性文化的影子。“月亮”意喻浪漫,象征剧团艺术创作上丰富的想像力;“化石”意喻永恒,象征对戏剧真挚热爱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从新闻宣传报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历届月亮化石剧团的全体成员,均以是“月亮化石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标签”已经内化成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种形象的“标签”文化,注重强化“非权力”影响,通过社团主要负责人自身内在的素质和人格力量,去凝心聚力,只有这样才敢于喊出“给我多大的舞台,我就上演多精彩的戏剧”的口号,以其形成一股大学生文艺社团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五)协同创新,打造“一牌多品”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月亮化石剧团”成长实践证明,只有专业才有机会,只有创新才能持久发展。我认为,要实现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可持续地科学发展,打造“一牌多品”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协同创新势在必行。

一是“社团”与“商家”协同。众所周知,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从众多成功的典范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社团市场化发展趋势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商家很看重高校这块消费能力日益增长的市场,他们乐意跟社团合作,为社团活动提供赞助。社团市场化发展,可以使社团活动上水平;同时,社团成员在为商家策划相应的宣传活动与其赞助的活动时,在与外界的接触中,拓展视野,积累社会经验,结识社会关系可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活动开展不够稳定,相当一部分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并且存在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实行“项目+资助”模式。

二是“团员”与“成长导师” 协同。在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招新中,启动“雏鹰成长计划”,挖掘艺术苗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外聘知名艺术家、退休艺术工作者担任梦想实践导师,利用艺术专家资源优势,在高校建立“艺术家工作室”,提高高校的艺术教育水平,进行结对子,一对一培养,为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人才支持。

三是“品牌文化”与“新媒体”协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展演项目,应与时俱进,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前提,富于时代气息、凸显人文底蕴,坚持走“一牌多品”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之路,逐步探索出科学化、制度化、项目化、风格化的“一牌多品”校园文化品牌体系;同时,应注重与新媒体的协同融合。新媒体在传播力、渗透力、广泛性上具有强烈冲击,并经由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呈现。借助新媒体,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影响力,助力学生艺术社团品牌的形成。

参考文献:

[1][3]刘建强,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现状与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2(3).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

[4]傅雨露,朱伟锋,陈烈. 构建职校学生社团运作新模式促进专业社团建设同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2).

[5]月亮化石剧团:戏痴们的乐园,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8/031216623829s.shtml.

作者简介: 任少平(1987-),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1305023),   蚌埠学院重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jyxm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