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研究

丁璞北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28期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契合是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历经相交与排斥、碰撞与交融、探索与曲折、继承与发展、完善与创新五个历史阶段。在理论特质上,二者具有哲学理念相近和文明特质相通的契合之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二者提供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坚持开放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一重大课题,已有理论分析和实践路径等成果,但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较少。本文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新时代进行划分,明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过程,分析二者理论特质的契合点,从中发掘当代启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19世纪末相遇,历经相交与排斥、碰撞与交融、探索与曲折、继承与发展、完善与创新五个阶段,二者契合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交与排斥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通过日本以及欧洲的相关著作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由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派别成为科学指导思想。其传播可大致分为洋务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次相交,马克思主义多为改良派和革命派佐证其理论而引述的内容。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前期,中国的文化态势呈现全盘西化论与本位文化论两派对峙,但有一批人持中立态度,寻求其他的文化出路。直到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后期,与东方文化派的论战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典型。东方文化派在“保卫东方文化”的借口下,论证西方文化不如东方文化,试图用封建文化反对西洋文明,反对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反击,最终取得新文化运动保卫战的胜利。二者虽然由相交走向相斥,但相斥是为正本清源,进而实现二者相融。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碰撞与交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碰撞走向交融。新文化运动后,对中西文化的审视态度依旧争论不休,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观点指明了一条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非一帆风顺,早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搬硬套,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完全脱离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倒向“全盘西化论”的文化阵营,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将党置于危机之中。此时,党内出现另一种声音,呼唤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化。毛泽东强调建立中西文化互相吸收和发展,即对待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论断是重大突破,为第二个结合打好理论基础和现实准备。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探索与曲折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社会形态变革这个重大的历史现实,主要任务是呼吁中国人民实现“旧邦新命[2]”的改造。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在语言形式和叙事风格之中。例如,毛泽东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使用兼顾中国独有的语言特色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语言风格,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后期,受党内极“左”思潮影响,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曲折。

(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继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面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迈向新阶段。1978年,邓小平娴熟运用“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实践智慧[3],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发展。1980年,邓小平初次提出培育“四有”新人这一理念,其中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中华文明与现代化思想有机结合。胡锦涛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民本思想等观念融入治国理政之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4]。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完善与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的深刻含义作了更深层次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五个方面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5]。“两个结合”既是顺应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未来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兼顾历史性与现实性,同时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优秀成果,传递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伦理观,具有独特的历史意蕴、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二者的契合具有理论特质的高度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观念相近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观念上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科学性,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一方面,辩证唯物论强调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四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朴素的辩证思维。对物质运动以及时空观的认识,可在传统典籍中得以考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蕴含了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的哲学意蕴。《道德经》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阐明道在运动中的生成和变化过程。《周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者的语言表述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物质世界和矛盾认识的哲学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特质相通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发展开放性,即立足现实,能够随时通过实践概括新的经验发展充实自身,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特点,善于吸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发展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特质在历史中一脉相承,从先秦发展至清代,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儒学底色,面对外来文化的传入,坚持广纳众彩、与时迁徙,进而产生了独特且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现象。二者文明特质相通,善于吸取有益成果发展自身,为结合打下实践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启示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相融,学理相通,契合点明确,充分发掘其价值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运用二者的哲学理念的相近之处,发掘其中的契合点,构建蕴含马克思主义深刻意蕴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8]。一是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共通之处并将其融入,赋予马克思主义之魂;二是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树立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掘其中亮点,更好构建易于被人民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而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坚持守正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生机活力,注入马克思主义灵魂,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

(二)坚持开放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发展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特性。以相通的文明特质为基点,积极吸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一是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空想部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打下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 月 1 日)[N]. 人民日报,2021-07-02.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3]黎洪银,罗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特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05):59-65.

[4]徐国民,王国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学理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1-8.

[5]任倚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境界[J].宁夏党校学报,2022,24(04):52-60.

[6]孔丘.《论语》[M].陈典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老子.《道德经》[M]李若水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

[8]杨晓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12):14-23.

1作者简介:丁璞北(2000-),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