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李松楠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27期
怒江州泸水市第一中学云南省怒江州 673199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样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学生作为国家未来进步和发展的希望,更加应当主动担负起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作为一门人文根基深厚的学科,语文肩负着弘扬和延续民族精髓的重大使命。然而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努力寻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相结合的切入点。在传授语文课本上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巧妙地整合和融入丰富的文化遗产,激活语文教学的多元文化功能,使之成为传播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厚底蕴,从而提升他们的多元化素质。

一、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每一位公民都肩负着守护和发扬的重任,尤其是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应当热衷于这一历史使命,不仅在于学习,更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借此深化对民族身份的理解。

传统文化凝聚了历史的精华,汇集了智慧的结晶,其内含的文化底蕴深厚无比。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师应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借助教材这一桥梁,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同时,也领悟到文化的深远影响。

语言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老师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语言学习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另外,在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很多的表现手法,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儒家、佛教、道教等诸多文化理念体系,它们构成了民族精神内核。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探究和承继这份文化遗产,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原则,有助于塑造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文化的底蕴远远超越了知识的范畴,它承载的是民族情感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如集体精神、友情和亲情等,这些都是数千年的沉淀,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通过研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挖掘深厚的文化宝藏,更能内化为个人品格的提升,实现精神和道德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自我完善的提升,迈向更加自律和自信的人生阶段。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当今社会正以迅猛的趋势发展,当代青少年在这快速发展的洪流中,难免会产生心浮气躁的现象。比起较为古老的传统文化,青少年更愿意接受更快节奏、更有趣味性的信息。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养成了应试的习惯,对于传统文化,他们往往秉持着“考试不会考,即便学了也没有用处”的观点,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更谈不上传承与创新。

(二)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在高中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陈旧,大多提倡笔下功夫,他们认为机械的抄写、背诵古诗词和文言文就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与信息技术融合,提升学习兴趣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在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蜀道的高清视频,利用视频,带领学生置身于陡峭的山峰、崎岖的山路以及幽深的峡谷,配合着激昂的音乐,学生便能直观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在解释“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句诗时,可以辅以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蜀国开国的久远和神秘,感受古代文化历史的悠久绵长,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将这些平台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内容通过线上学习群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好零散的碎片时间,合理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进行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体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二)深化课本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当前,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教育领域的经典范本,许多课文本身就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散教学思维,就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比如,在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句时,可能会对“大弦”和“小弦”的音色产生兴趣,那么教师便可以在对课文本身解读的同时,加入一些关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相关知识,通过聆听琵琶独特的音色,带领学生在体会文中歌妓内心深深的哀愁与痛苦的同时,感受中国古典乐的强大魅力。

再如《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深度挖掘作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尝试临摹模仿王羲之的书法,引导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分析王羲之书法作品的风格,并在最后总结出“行书”这一书体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汉字之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书法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欲望。

(三)组织文化实践,拓宽教学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语文的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而要拓宽教学途径,用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诵读经典名著”、“探寻我的家乡”等等,比如在“探寻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色美食、当地传统习俗等等,向其他同学多维度展示自己的故乡,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对各地的家乡文化有直观地了解,激发他们对于“小家”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延伸至对“大家”,即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丰碑,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底蕴。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者须摒弃单纯应试的观念,以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价值取向和全球视野为教学核心。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通过创设多元的文化场景,丰富教学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边界,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增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在文化自信的滋养下,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凯.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20):120-122.

[2]程鑫.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突破[J].学周刊,2024,(21):104-106.

[3]赵力生.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创新[J].高考,2024,(13):157-159.

[4]朱寿芬.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及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4):55-5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