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比较齐全、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存在缺乏与家庭、企业、政府等的协同、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等状况。本文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准职业人为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包括构建“多方联动”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网格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采用职业引领“三阶设计”教育方式;创建沉浸渗透“五维共建”的教育路径;建立过程动态“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制定部门协同“全员培训”的配套制度等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青少年未来健全独立的人格、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的形成。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重大公共问题。加之职业院校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问题更加凸显。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通过自拟的《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共回收全国65所职业院校的有效答卷。
可喜的发现是,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已经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有独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少部分学校还专门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更多学校选择在校生每年参与心理普测一次,这说明了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调查分析,也暴露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未能对接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问题。《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仅开设一学期,时间短;相关活动对接职业内容不多,缺少阶段性与持续性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不能完全培养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的全面心理素养,无法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单一、未能多维度施教问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零散活动以及一对一心理咨询为主,缺乏系统化、一体化设计。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单一、协同育人合力不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独立完成,用人单位、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的力度和效果都差强人意。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教育部多个文件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和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完成升学就业准备。因此,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育心培志、健康第一”的培养新理念。制定以下相应对策。
(一)构建以生为本“预防为先”教育机制
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及朋友给予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基于此,学校要构建以生为本“预防为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致力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要通过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进行常态性监测,确保每学期进行1次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以及心理疏导、咨询或转介制度,构筑心理守护首道防线。
(二)构建“多方联动”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机制
基于校企协同理念与家庭心理治疗流派观念,构建校、企、家与社会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各方共同确定具体分工与任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
1.校企联动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双师团队,让企业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考核评价的全过程。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来学院讲座,增强学生对“准员工”身份的认同,帮助建设融入行业、企业特色元素的班级文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企业师傅在教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团结协作、规则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
时刻突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加强与订单企业、用人单位的合作,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工学结合的契机,开展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未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行动中反思、感悟与成长,不仅掌握了职业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促进职业能力成长,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家校链接
首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易出现心理问题,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读本。其次,成立家委会,不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读本,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以正确方式教育孩子。第三,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亲子间的沟通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开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参加,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和孩子换位思考,并让学生和家长在团体辅导中演练。
3.社会协同
与政府机构手拉手。积极联系当地政府打造青春健康教育俱乐部。携手精神卫生组织(市心理医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后备力量。联系社会团体(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成立心理咨询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三)构建“网格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依靠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构,定期排查心理危机,汇总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心理问题从轻到重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对接班主任、班级导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及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辅导、咨询及转诊、治疗等网格化服务。
(四)采用职业引领“三阶设计”教育方式
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自信、乐观、坚持等心理素养,制定“职业引领,三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涵盖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和就业上岗三阶段。
1.校内学习,分别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双角色”培育目标。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职业人的特殊要求,设计“学校人”与“职业人”双重心理发展目标。既设计确定“学校人”分级目标,即适应环境、乐群和谐、笑对挫折;又设定“职业人”分级目标,即认知专业、认同职业、升学就业,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学校人”的健全人格,通过心理课程情境(案例)教学、专业课融入以及沉浸式活动等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心理品质。
二培养“职业人”的心理素养,分别以认知专业、认同职业、升学就业为目标,制定实施“三级”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我的自画像”“优点轰炸”“志趣相投”等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意识,认知了解专业,解决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开展“找回身份”“兴趣岛”“高峰体验”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认同职业,组织“学习方法分享会”“思维大突破”等主题活动进行学习指导,提高学习兴趣,解决学习动力欠缺性;设计“相见欢”“生涯彩虹图”“家族职业树”“生活方式拍卖场”“求职简历的填写”“招聘礼仪培训”“模拟招聘”等活动,解决升学(职业)选择紧迫性。
2.校外实践中,对接职业发展需求开展活动。
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需要,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培训和指导,培养良好职业心理素质。通过与企业一起开展实习生交流会、组织职业减压讲座、开展岗位适应训练及团建活动等,培养职业兴趣;联合企业组织各种团建活动,提升职业认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对自己、职业和未来形成清晰的轮廓,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3.就业上岗后,持续跟踪联合进行心理服务。
针对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忧虑和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过高估价自己、自命不凡等心理造成的一系列就业后难以适应、易转岗、离岗等问题,校企联合进行团体预防性及个体针对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职场;学校心理老师及班主任等参与企业EAP,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职场。
(五)创建沉浸渗透“五维共建”的教育路径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创建沉浸渗透、五维共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营造“感官体验、参与互动”的校园环境
引领学生参与沉浸式心理健康文化环境的设计,借助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达到浸润式教育效果。创新融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工匠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校园。置放孔子塑像和尊师励志雕塑群,日读经典、周拜先师,开展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传统文化濡染学生孝心、爱心、进取心……;设置英雄、模范、国旗三广场为教育基地,每日一支歌,每周一升旗,每月故事赛,每年一祭扫,红色文化塑造学生自信、团结、无私奉献……等品行;建设“室外机床博物馆”,陈列中外科学巨匠铜像,由学生定期轮班擦拭维护、新学年义务讲解,工匠文化铸就学生专注、精进、追求卓越……等匠魂。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生活、运动三区域环境设计。学生承担校园井盖美化,宿舍、教室及走廊文化墙、运动场的设计、创作,达到体验式教育效果。
2.打造“情境设计、岗位对接”的特色课堂与实训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精心构建情境、组织活动,打造互动式课堂。其他课程教学与实训对接岗位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做中学,做中教,渗透心理健康内容,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3.搭建“活动主线、合作共赢”的综合实践教育形式
定期组织班会、就业指导等,组建心理社团、心理健康协会、心理训练营,开展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日、心理健康活动周(月)、心理运动会等活动。
4.进行“管控情绪、提升技能”的大赛调适
技能大赛不仅是选手间知识、技能水平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的抗衡,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比赛最佳成绩的心理保证。在整个训练过程和比赛过程中,需要帮助选手掌握管控情绪的正确方法,合理调整心态,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等心理,助力选手不断提高综合竞技水平,获得成功。
5.开展“聚焦问题、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
引进沙盘、音乐放松、智能身心反馈系统、情绪宣泄系统等心理健康辅助设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线上服务,开通邮箱、热线。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积极乐观的品质。
(六)建立过程动态“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激发心理成长内驱力量
结合学生不同环境成长指标,制定相关配套制度,进行“校、企、家”多元评价体系的开发,制定《全员育人工作方案》《顶岗实习学生评价办法》等配套制度。学校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企业师傅从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实习评价;通过家访活动、定期组织家校交流会等,反馈学生在沟通顺畅、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
(七)制定部门协同“全员培训”的配套制度,保障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制定心理健康教职员工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健全班级导师管理、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等配套制度。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题培训,针对教师道德素养培育和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专家名师讲座,教师心理素养得到提高,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保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三、结语
在“育心培志、健康第一”的培养新理念指引下,以“品优技高身心健康”作为逐梦愿景目标,班级导师全程向导,“校园环境”陶冶身心,“课堂教学”汲取营养,“综合实践”伙伴陪同,“个体咨询”精准帮扶。校、企、家、社多方联动、网格化助力,“三级三目标”分段接力,“三阶”延展匠人成功之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逐梦匠人”的科学优质培育,有效提高学生悦纳自我、调适情绪、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人际交往更加和谐,对自己、职业和未来形成清晰的轮廓,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参考文献
[1]陈茂春.谈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层面实施策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1(06):52-53.
[2]刘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穆骥飞.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74-75.
[4]乔丽娟,李鹏,黄甄汝.“三全”育人体系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报,2020,33(02):91-92.
[5]俞国良,张哲.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点及对策考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12-17+76.
作者简介:李英梅,女,副教授,出生于1974年7月,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职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注: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3JXY3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