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性研究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推动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直接体现,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幅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志愿服务以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切地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丰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本文研究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性,旨在为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性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及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影响深远。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校园中不断增多,其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身实践能力和社会认识水平的提升。
一、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且具有时代问题的群体,在志愿服务中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在实践过程中自然融入多元文化环境中,深化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与认同。社会实践对于增长才干,提升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更为细腻的社会情绪而言,则需要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来逐步培育。例如,在扶贫支教的志愿活动中,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下沉乡村,在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同时收获到了对国家贫困地区发展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直接帮助,感受到了不同民族间互动交融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铸牢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城市中的志愿服务同样丰富着大学生对社会多元性的认识。无论是参与社区建设还是加入各种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在接触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使他们意识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构成社会大家庭的关键部分,并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文化特质与差异性[1]。
二、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高校应建立并完善志愿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这一机制需要将个人和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都纳入评价框架之内。监督评估系统的运用应成为常态,使得志愿服务的成果有迹可循,效果可量化。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但又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目标,并配合相关激励措施,如贡献积分体系、荣誉称号等,以鼓励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参与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需深入挖掘与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的结合点,找到既符合当地民族特色,又能吸引青年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以长期性和系统性为目标,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计划,注重志愿服务项目质量而不只是数量,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对社区和参与者的长远影响[2]。
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制作有吸引力的视频、文章和互动活动等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青少年中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互动性和平等性,促进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场景中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积极调动全社会资源,创造广泛的平台以供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主动与政府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携手合作,确保提供给志愿者在各个专业领域中从事实践和服务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联合途径,促使在校学生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进个体素质,以具体的行动去体现和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崇高理念。
(二)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和指导
高校应当创设专业化志愿服务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深入涵盖志愿服务的关键概念与实践方法;融入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性。在培训过程中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并实践如何将共同体意识培养和强化融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之中[3]。宣告常怀感恩之心,鼓励学生回归生活实际,探索和发现身边有积极贡献的志愿服务典型,以其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共同体意识。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应同大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各方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方案,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服务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指导老师需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和工作坊等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实际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定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证书或学分奖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志愿者,通过颁布荣誉证书、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来表彰他们在服务活动中的卓越表现。
(三)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和方式
要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就必须拓展服务的领域与方式,使之更紧密地联系社会需求和历史性任务。站在理论的高层领域凝视,我们发现发展多层面、创新性的志愿服务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大学生在政治意识、文化认同以及社会治理等各类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接近实际、触发热情的有效途径,高校有必要借助于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指导政策,鼓励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活动中去,通过开展类似普及民族语言与传统风俗的文化教育志愿服务,增进对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从而有效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节假日之际,组织一系列旨在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分享其独特文化的特殊文化体验活动[4]。
高校还可以结合社区需求,开展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譬如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比如,大学生可以在城乡社区组织环境保护宣讲活动,教育公众尤其是儿童怎样分类垃圾,如何节约资源,实现生态生活化。高校应鼓励学生在科研、文化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发起志愿服务项目,反映出青年一代的创造力和责任感。通过校企合作、创新竞赛等形式,让大学生将自己的知识、才干转化成服务社会的力量,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创新实践中得到深化。以科研服务为例,大学生可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诸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相关的科研调查和参与性研究,为实际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活动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还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认同和义务意识,若想进一步加强志愿活动的实际效果,必须从完善体系、提升指导培训、扩展活动领域以及增强社会影响力的层面进行细致考虑与改善,未来高校应继续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模式和途径进行探寻和创新,进而推动大学生在促进社会和谐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婉璐,王雪超,徐曼.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国际公关,2023(18):185-187.
[2]王静.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理性思考[J].才智,2022(15):93-96.
作者简介:牛丽丽(1984.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2024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两院四中心专项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jqy-1s007,主持人:牛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