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路径探索
摘要: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繁衍中,造就了多民族和谐共存、团结统一的盛世景象,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各民族民间艺术。舞蹈是诠释民族文化内涵魅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增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如何在编创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更多人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要求进行探讨,并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路径展开分析研究,以期能够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更好地塑造与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路径
现阶段,全球二百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布的不同民族,数量约在3000左右,这表明多民族国家的占比相当之大。我国同样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历经时光变迁,在彼此交往中找到了交融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共生“秘诀”,形成了要多元一体共同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强大合力。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被正式提及,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又作出明确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实事求是破解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党的领导下的民族大团结。因此,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建立这样的共识,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国际严峻复杂形势挑战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强化国家统一富强、民族团结安定的必要举措。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应在不断认同下转变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内核驱动。舞蹈长期以来都是彰显民族特质、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力载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于民间又流传在民间,在民间文化艺术的浸润中得到了积极的传承和发展。要提升民间舞蹈的编创质量,应努力在作品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唤起观众的民族团结凝聚力,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感染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顾名思义,即要号召引导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的共同梦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建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共同体。多年来,党在不遗余力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全民族同命运、共步调的理念来工作,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要求成为新时代下党的民族工作的明确目标与重要任务,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信念,更加坚实的步调步伐,对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表示高度认同,持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合力。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坚持落实几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一是理顺关系,把握顶层逻辑。准确厘定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不同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坚持将中华民族放在各民族之首,应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进而促进不同民族利益的实现。二是文教普惠,铸牢思想之基。号召引导不同民族理性推广应用普通话,合理保护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引导各族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等各层面齐头并进共富足,在奔赴现代化新生活的道路上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全面实现改革突破。客观把握不同民族的地区特征,强化政策支撑,推动各民族地区纵深推进区域改革,激励主体发展。四是合理增进交流共融。主动对不同民族集中分布区域加大建设规划与硬软件资源配置,整体提升民族发展的资源供给水平,主动跟进各区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是准确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来精准服务不同民族事务,强化法律体系保障力度,提升涉各民族事项的推进落办效率。六是要严肃防范遏制化解各民族重大风险隐患。及时了解掌握涉及不同民族问题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坚决与反破坏统一、反民族分裂的意识和现象作斗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要求
(一)舞蹈应增添可丰富中华文化的民族文化符号,成就共同体美学
共同体美学的概念,来自于影视学领域,可以理解成是在诠释和构筑艺术作品和品鉴者之间的关系,以合理的对话手段搭建必要且高效的对话渠道,营造更有共情性和共鸣感的对话空间,从而形成更具统一的审美趋向。随着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工作的发展,不断围绕各民族的独特禀赋创新创作出民族文化符号后,就相当于为宣扬民族形象、领略民族精神提供良好的依托。而要让反映民族生产生活实际的民族舞蹈在不断创新中脱胎换骨,从而理清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夯实精神根基,标新立异确定舞蹈创作新切入点与契合面,让民族舞蹈来阐释民族发展历史,并展示民族特质,主动唤起属于本民族的特别文化记忆,并激发出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美学追求。随着特色民族文化符号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的一席之地越来越重要,不同民族文化所蕴藏的魅力得到凸显,社会公众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生动,对于文化脉络的感知与把握也会更加准确,也会不断获得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鉴赏也将由表象走入本质。
(二)舞蹈应镌刻饱含家国情怀的民族记忆,充实共同体经历
新时代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创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展示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亮点,而是逐步强调以“多元融合”的理念作为指导,完成合理的引入借鉴和升级编创,在其中把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各民族应该始终坚持同源发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朝着同一个奋斗目标来优化民族文化。在当下积极推进构建中华文化格局的历史关头,各民族要客观冷静地地保存曾经共同经历过的岁月痕迹,将曾经共同经历的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抗敌御寇的苦难磨练铭刻于心,将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建设经历视为宝贵财富,以主动姿态保留属于中华各民族的独特记忆,在牢固记忆中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3)舞蹈应聚焦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实践,促进共同体叙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通过赛事呈现等方式,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与喜爱,这些舞蹈作品的编创,基本都要把握一个鲜明导向: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体现民族传统艺术特征,题材上力求守正创新,在突破中诠释正确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因此,很多时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都在追求形式内容的突破,希望可以将属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元素和现实生活所提炼的主题紧密结。聚焦这一导向,中国民族民间舞理应在内容叙事表达上有所突破,可以保留本民族舞蹈的元素,而从更开放的视野中去观察生活,评鉴生活场景,继而提炼出更多的叙事对象。只有将创作的视角从特定小范围放眼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找寻到更容易让欣赏群体获得共情与共鸣的内容,从而让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搭建了可触可感的渠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基本路径
(一)政府主导,以策划宣传推动民间舞蹈的普及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要走出本土,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强大的托举外力。此方面就需要当地政府发挥主体职能作用。如果政府极为重视当地民族民间舞蹈的推广普及,就会从政策上首先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并能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如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将办学模式设置为开放式,鼓励少数民族或是汉族市民参与其中。通过培训向更多受众讲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背景、传统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技巧等内容。当然,还可以定期邀请知名学者登台讲座授课,与参加讲座的人员共同探讨交流有关民间舞蹈的编创灵感与思路,探讨在舞蹈中融合不同元素、杂糅不同文化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技巧性,通过多维度的交流研讨,真正让与会者都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舞蹈编创建立了基本的认知轮廓。此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型活动的支持,如利用当地主题文化节以及传统节日的常规庆祝活动的时机,精心统筹调度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对民间舞蹈的内容精修以及排练提质的监督引导,可以大胆突破引入不同民族的语言风格、地方习俗,同时也可以适当借鉴彼此的文化思想的差异,使得艺术作品呈现出民族团结融合的正确价值观。
(二)民众参与,以互鉴互促增进民间舞蹈的感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事实上也已经在有意识完成变革与升级。很多舞蹈形式也在逐步进行改良编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与传承,必然要尊重客观现实,力争把握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脉络做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民间落地回响。在不少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参与其中的节庆活动已成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市民青睐和喜欢的节日盛典,活动中很多民间舞蹈旋律轻快、动作简单、形式讨趣又富有互动性,这让一旁的观众都有了近距离观看或者直接参与其中的机会。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很多展示中,各族游客参与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感。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各地都应继续严把党的方针政策,在编创民间舞蹈时可以主动向社会公众提出倡议,欢迎公众提供各类素材与灵感,从中找出有借鉴性的内容进行融合编创后,就可以自然在本民族民间舞蹈中进行渗透和呈现。
结束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应坚持把准主线,主动瞄准扬民族传统、聚民族合力、启民族之智、增民族情感、促民族认同的使命定位,把握增添民族文化符号成就共同体美学、镌刻民族记忆充实共同体经历、聚焦新时代生动实践促进共同体叙事的现实要求,通过政府主导,以策划宣传推动民间舞蹈的普及、民众参与,以互鉴互促增进民间舞蹈的感染、媒体发力,以平台运营促进民间舞蹈的传播等路径,真正答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时代课题,为促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黎玲花,陈泫伊,毛志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云南高校民族体育舞蹈文化建设研究[J].尚舞,2022(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