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路径探索

张文波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66期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150088

摘要: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状,探讨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挑战,进而提出辅导员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路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应强化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创新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凝练了国家愿景、社会导向与个人品德的三维标准。它深植于传统文化,又映照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是公民行为的精神灯塔。对大学生而言,这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心灵的塑造过程。通过将富强、民主等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信仰与行动指南,大学生能够构建正向的三观体系,不仅个人素质得以飞跃,更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一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的交融,是青春与时代的共鸣,是每一个青年学子在新时代下的使命担当。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新时代,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内化这些价值理念,大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观,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还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生需要具备坚定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能够深入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增强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自信,从而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作出贡献。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生导航标,视其为重要价值导向。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中,存在显著差距。部分学生在书本上深刻理解并接纳这些价值观,但面对日常生活,却难以将其融入自身行为,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这反映出,尽管大学生在意识层面认同度高,但在实际行动中将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为尚需努力。因此,促进大学生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行为的全面转化,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旨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入耳入脑,更能入心入行。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更是指导其行动和决策的精神支柱。当前,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竞赛,展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某高校的大学生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通过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三、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中的作用与挑战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载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应秉承"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内化这些价值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教育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不足,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纠正。辅导员还需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确保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职业特长,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和贴心的指导。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全面覆盖、全程参与、全方位引导的教育体系。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时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解决。还应加强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和监督,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实践情况,以便对教育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卓玥. 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核心要点·路径选择[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 (32): 29-33.

[2]张力转, 马新宇. 载人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论[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 (32): 34-37.

[3]杨余佳, 牛亏环.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24): 53-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