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寻芳香植物,传统焕发新生”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生物 Steam 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曾家慧 熊钧 梁颖 易孟良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71期
佛山市高明区高明实验中学 广东 5285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教育改革持续进行,设计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生物 STEA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梳理人教版生物新教材课程课标,通过“芳香植物 ”主题词和情 境,设计课程目标与原则,结合泰勒课程开发模式,基于生物学科体,整合多学科内容,设计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生物 STEAM 课程--“探寻芳香植物,传统焕发新生 ”,课程创新教 学评价,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生物 STEAM 课程 芳香植物

1.课程背景

21世纪以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持续、迅速发展,经济转型,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难以和社会接轨,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我国亟需具有创造性、应变性和自我调整能力的人才和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劳动力大军,学校的科学教育需要承担提高在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基础教育改革持续进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提出[1],我国中学生生物学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1]。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1]。从新课改的趋势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在学科中心的基础上,倡导跨学科融合,注重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注重通过学生的实践,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的新的教学方向。因此,在现有的教学背景下,落实生物核心素养既要靠课堂教学主阵地,更需要课外活动的支撑,课内外相结合,融合各个学科,创造真实的情景,更能引导学生思维进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2,3]。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提供了多种活动的选择,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生物技术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时间和探究能力,是“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的良好体现和落地。2017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4],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确保活动能够开设到位。在中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改革背景,围绕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设置生物主体、融合多学科的Steam课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策略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梳理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

解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研究性学习》,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校情学情,将课程目标分为“思维、能力、知识、创新、价值”五个方面,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见表1。

3.基于目标原则,探索开发模式

课程以文件《江西省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及感染者居家健康管理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提出的治疗方案--“精油香疗”为项目情境,基于“泰勒原理”的课程设计模式,结合教育改革方向、生物新课程标准、校情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计主题活动。

4.学科内容整合,设计有机课程

Steam课程设计强调有机的跨学科学习。设计跨学科的课程难点在于:一,教师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熟悉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具有内在逻辑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二,教师具有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洞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够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并将零散的学科有机整合以迁移、解决问题;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取适合的主题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具有可行性的课程;四,考虑实际情况,例如课程标准、教学资源、人员调配等,选择最适合的整合模式。因此,课程设计需要针对性解决问题,由一位至多位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以生物学科为主题,有机整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艺术、营销、劳动、综合实践等学科于一体,并通过生活情境设计综合主题活动““探寻芳香植物,传统焕发新生”,课程设计以内容与实践整合模式为主[7]。

5.确定教学方式,选定教学策略

Steam课程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综合考虑交叉性、实践性和整合性,课程贯穿“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问题解决、探究实践、反思评价。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应侧重使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策略。通过开展小组主题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学习基础参差的问题,实现学生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例如“我是新时代农人---种植芳香植物”课例,该课例是以“解决校园散步蚊虫叮咬”的生活情境展开,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情境创设,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完善问题→开展活动,实施展示→检查评价,成果展示→分享反馈,总结优化”,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贯穿课堂,教师即使课堂的引导者,也是课堂的旁观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责任人。

6.围绕课程设计,推进课程实施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包括理论课、实践课、调研课、实验课四种类型。具体课例设计都遵循“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情境创设,发现问题”、“查找资料,方案设计”、“开展活动,实施方案”、“检查评价,成果展示”、“分享反馈,总结优化”五步。以研学实践课程中的《我是新时代农人---种植芳香植物》项目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设计薄荷绿化带的立体生态景观,融合地理、数学、劳动等学科知识,通过阅读文献,信息检索等方式获取信息,结合信息方案设计并开展汇报,确定适合的实验方案,开展种植劳动,并通过长期观察、记录,对数据进行数学建模,以在更深层次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在长时间的综合学习中,学生能够形成物质与能量平衡观念,通过科学的方法解释生命规律,促进学科知识外化于生产实践。

7.创新教学评价,实现多元发展

Steam课程具有交叉性、实践性、整合性的特征,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注重生成性,教学效果难以通过传统的单一方式评价,学生的思维、创新、价值等等难以通过简单纸笔测试评价。因此,需要创新多种教学评价手段,课程多元评价与学生多元发展相契合。

通过问卷评价、STEAM作品评价表、实物作品评价、师生谈话评价的形式,结合自评他评,分别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创新和价值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真实问题解决的态度与能力和STEAM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要兼顾结果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8]。例如,在“走进岭南传统小吃---利用植物制备不同口味的钵仔糕”一课,通过自评、他评评价小组协作能力,也从“钵仔糕”成品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从“芳香植物细胞代谢产物增加钵仔糕风味和附加价值”分享反馈评价学生的知识生成是否达成。

8.Steam课程实施,持续总结反思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点。

第一,立足本土情境,顾虑学情校情。课程是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而开发设计的,但是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阵地还在学校,因此课程设计要注重地方特色,立足本土情境,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搭建学习“脚手架”。笔者着眼“芳香生活”,结合岭南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文风貌,构建了“校园驱蚊”、“解决学生睡眠问题”、“秋冬精油护肤”、“钵仔糕风味创新”等系列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兴趣,开发适合本土情境和学校情境的课程[9,10]。

第二,聚焦新情境,巧设问题链。Steam课程注重“情境、协作、体验、趣味”的特点,项目式教学强调“项目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需要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聚焦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链的设置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体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11]。

第三,注重自主性和独立性。基于Steam和项目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传统分科课程的一种补充,具有整合性和统摄性的特点[12],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勇于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在活动中成长,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四,注重开放性与生成性。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性强,想法丰富,后续课程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会表现较大的自主性。基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需要对后续课程有一定的预见性,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体现开放性,发掘课程的生成性内容。因此,课程评价也应该体现开放性和生成性。善用、多用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多元化[12]。

第五,紧跟教育改革,培养与时俱进。近年,推进新课改的同时,教育部越发重视劳动教育、融合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要善用本校资源和地区资源,开发适合的教育情境,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胡红艳.以项目式学习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研究[J].新课程评论,2020(4):8.

[2]蔡向阳."基于STEAM理念的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研究."福建教育15(2022):12-15.

[3]沈加德.STEAM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传统美食麦芽糖的制作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4,(02):33-36.

注:本文系佛山市高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生物steam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号:GMKT21015)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