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提要: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舞蹈创作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舞蹈创作虽具有高度主观性,映射创作者个人视角与价值观,但民族舞蹈创作尤需考量民族文化差异,平衡主观表达与民族传统的尊重。本文聚焦于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维度,探讨其在舞蹈各要素中的实践意义,旨在阐述舞蹈编导如何在尊重民族文化基石上,勇于突破常规,构建既具创新创造性又不失民族精髓的舞蹈作品,以此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创作;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前言
随着全球化语汇与多元元素的涌入,民族舞蹈创作领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繁荣景象,涵盖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保守的多元尝试,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舞台的样式,更激发了对文化及社会等的深刻探讨,彰显了舞蹈作为语言与表达媒介的独特魅力及精神内涵。与此同时,民族舞蹈创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促使创作者需深刻反思并积极探索,凝结更多智慧支撑其创新创造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民族舞创作中融入更多创意,成为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关键,亟需深入研究与实践。
一、民族舞蹈创作的创新性发展
在民族舞蹈艺术的广阔天地中,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这一进程涉及舞蹈语汇的丰富、结构的重构、题材的拓展以及创作模式的突破,共同构成了民族舞蹈创作的新生态。
(一)舞蹈语汇的革新
舞蹈语汇,作为舞蹈作品的核心构建,其革新结合编舞技法的灵活运用,旨在不悖民族动律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丰富舞蹈表达的层次,更更深化情感与思想。在编创实践中,通过运用技法,单一动机得以延展为多元表现形态,既拓宽了舞蹈语汇的边界,又确保了民族风格的纯粹与韵味。“动”之创新与“律”之传承平衡点的精准拿捏,让舞蹈语汇在时代变迁中既焕发新生,又牢牢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
(二)舞蹈结构的重构
舞蹈结构是作品思维活动的产物,旨在规划舞蹈的蓝图。打破模式化的结构,是民族舞蹈创新的关键。传统ABA、ABC等结构虽经典,但过度依赖易导致僵化。舞蹈结构的创新,应源于作品的主题、手法与风格,反映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深度。通过提升结构的思维表现层面,挖掘舞蹈的思想内涵,使结构成为作品独特气质的载体。同时,借鉴音乐、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结构逻辑,为舞蹈创作提供灵感,可以使结构更加多样化、富有新意。
(三)舞蹈题材的拓展
民族舞蹈创作题材的选择,深受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及审美观念等多重因素制约,也因此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这些限制促使创作者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间寻求交汇,拓宽创作疆域。此外,旧题材的新解同样具有创新价值,通过巧妙构思与编排,赋予旧题材新的生命力。民族舞蹈创作在尊重传承中不懈追求创新,于限制中寻求突破,在传承中实现超越,这不仅是艺术的使命,更是民族舞蹈创作永恒的探索之路。
(四)创作模式的突破
模式化的创作思维,是民族舞蹈创新性发展的桎梏。每个舞蹈编导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其创作视角与表达方式亦应独一无二。打破创作模式,需摆脱“形式思维”的束缚,从内心出发,寻找独特的表达方式。同时,在模仿学习中保持警醒,避免被他人模式所同化。在创作时全心全意从个人表达出发,以本真的情感与思想为基石,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作品。
二、民族舞蹈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形式与风格的双重探索
在民族舞蹈创作中,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其中,舞蹈形式的革新与个人风格的确立,如同双翼,共同推动民族舞蹈艺术飞向新的高度。
(一)舞蹈形式的创造性转化
舞蹈形式,作为舞蹈艺术的核心展现,其重要性显著,既是观众首感之门户,亦是文化精髓之直观展现。在民族舞蹈的创新实践中,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尤为关键,旨在传统根基上融入现代审美与技术,赋予作品新生。强化形式感是转化的核心策略,通过精细编排动作、巧妙运用灯光、精选音乐及舞台布景,营造震撼视觉的形式美,提升作品辨识度,为后续情感与内容的传递铺设基石。如在藏族男子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古典舞水袖元素的融入,不仅拓宽了藏族舞蹈的表现边界,更在形式上实现了概念转化。
此外,形式与内容之关系非割裂而存,乃相辅相成。赫尔巴特形式主义美学启示我们,形式虽可独立审美,但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共生。因此,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形式转化,应紧密围绕内容核心,以形式为内容服务,追求二者深度融合,共创艺术新境。
(二)个人风格的探索与确立
个人风格,作为舞蹈编导创作实践的独特烙印,深刻反映其艺术追求、审美偏好及精神风貌。在民族舞蹈领域,确立个人风格对于提升作品艺术层次、强化编导个人辨识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编导需深刻自省,明确艺术专长与创作方向,借鉴如杨丽萍般深挖地域文化的经验,发掘自身独特性与创作潜力。创作态度是塑造风格的关键,它决定了作品风貌的走向。编导应秉持独特视角、深化艺术思考、展现果断决策力,这些要素共同铸就鲜明的个人风格。此外,个人风格的构建是漫长且复杂的历程,需编导在持续尝试与探索中逐步磨合。保持开放心态,拥抱新知,同时坚守艺术信念,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洗礼,方能铸就具有强烈个人魅力的舞蹈创作风格,为民族舞蹈艺术贡献独特视角与深度。
结论
民族舞蹈创作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舞蹈语汇的革新、结构的重构、题材的拓展及创作模式的突破,民族舞蹈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个人风格的探索确立,为舞蹈艺术注入了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这一过程不仅要求编导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创新意识,更需坚守民族特色,勇于跨界融合,以时代精神为引领,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舞蹈创作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推动着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
[2]何群.《舞蹈创作思维》[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
[3]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4]何群.《舞蹈动作与创作思维》[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7
[5]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0
[6]刘建.《拼贴的“舞蹈概论”》[M].民族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