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策略探讨
摘要:新课标强调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同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新课标提出,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应与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深入探索和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因此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元素;学生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提升情感归属感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挑战,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学实践之中,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实践备受关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强调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精心编选课文、诗歌、成语等,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学生受到现代时尚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不重视传统文化;同时一些教师可能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技巧,导致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
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实践对学生文化认同感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文化胸怀,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有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实践的策略
(一)进行互动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需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的教学环节,如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投入。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质,从而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投入。而创意写作则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与思考,增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感,使学生在表达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情感投入和对文化价值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来丰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积极的交流和体验中,更深入地探索春节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卖年货小贩的角色扮演,就如课文中所描写的那般“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北京春节风俗的了解,从中感受京味年味 而且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与合作技能,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仿照书中的描写结构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个人的春节故事,从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通过互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北京的春节》这一传统文化内核,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敬意和深厚情感,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
(二)进行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是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中,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多角度地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藏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藏戏与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将藏戏融入社会学科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藏戏了解藏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经过学习藏戏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了解到藏戏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中的表演形式和社会功能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藏戏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引导学生学习藏戏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藏戏中的故事往往来源于佛教故事、历史传说以及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中包含了许多正义、善良、忠诚等正面价值观念。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和认同感。
将《藏戏》这一课文与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包容的价值观。
(三)组织实践体验
组织学生走出课本内容,进行实践体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这种直观的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例如,在学习《腊八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腊八粥,并仿照着课文内容的制作方法“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通过亲身参与制作腊八粥,学生能够实地体会到节日的热烈及其欢庆气氛。并从中了解每种食材的特征与健康益处,透过实操体会粥品烹饪的流程,进一步促使学生领略腊八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传统价值,以此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情感。
通过实践体验,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受其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敬畏之心,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互动式教学、跨学科融合和实实践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勤. 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1(6):13-14.
[2]应柿红,白倚梦.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第三学段为例[J]. 新作文:教研,2019(1):258-260.
[3]孙薇. 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探寻[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