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摘要: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工作在持续进行,相关单位需要对现有技术体系进行重构,对其中的天然固碳途径进行挖掘与优化;并且对微生物菌株进行改造和筛选,对其功能系统进行优化与更新,增强其固碳能力。
关键词:代谢工程;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
引言: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技术取得持续不断进步,在相关领域,天然固碳途径得到进一步优化开发,微生物菌株也得到持续不断改造和筛选,同时整个功能系统也得到创新和优化,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意义
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具有诸多意义,二氧化碳是地球上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如果微生物能够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可以大幅度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对抗全球变暖。其中,需通过微生物固碳技术,将工业废气、煤炭排放等源头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转化,降低相关领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二氧化碳不仅是温室气体,同时也是自然界中丰富的碳源。微生物固定技术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脂、醇、醚等高应用价值的化学产品,为化工行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该项技术还可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管控目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此外,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促进二氧化碳固定,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实现对土壤的修复和改良。
二、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一)天然固碳途径的挖掘与优化
利用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基本理论框架源自于对天然固碳途径的挖掘与分析,科学家需要发现部分微生物中存在的天然固碳途径,相关途径根据代谢特点和固氮种类可分为多类。研究人员对相关途径的详细解析,可以为后续代谢工程改造提供理论支持。之后,根据天然固碳途径中的关键酶,分析其运作效率以及产生副反应的缺点,结合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工程改造等策略,进一步提高关键酶的催化性能,以此增强微生物的固碳能力。紧接着,工程师可以尝试通过理论设计固碳元件,选取固碳元件改造以及固碳路径优化等策略,构建多种人工固碳路径。
在深入探讨利用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以固定二氧化碳的进程中,研究人员从自然界的丰富宝库中汲取灵感,即挖掘并分析那些已具备高效固碳能力的微生物中的天然固碳途径。这些微生物,如蓝细菌、厌氧甲烷氧化菌等,各自演化出了独特的代谢策略来捕获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这些途径的代谢复杂度和它们所固定的碳源类型(如自养型、异养型或混合营养型),科学家们将它们细致分类,为后续的代谢工程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分类学基础。随后,研究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这些天然固碳途径的深入剖析。通过高通量测序、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手段,科学家们能够精确描绘出固碳过程中的每一步生化反应,识别出关键酶及其调控机制。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生命体系中碳循环的理解,更为后续的代谢工程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设计蓝图。针对天然固碳途径中关键酶的催化效率不足及可能引发的副反应问题,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策略进行优化。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如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预测并优化酶的活性中心结构,以期在不改变其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其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和转化效率。另一方面,结合蛋白质工程技术,如定点突变、基因融合和理性设计等,直接对酶进行改造,消除或减轻副反应,强化其正向催化功能。这些策略的实施,显著增强了微生物在固定二氧化碳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代谢工程师们进一步展开理论设计,聚焦于固碳元件的创新与整合。他们根据对天然固碳途径的深刻理解,设计出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的人工固碳元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这些元件被精准地引入到目标微生物中,并结合固碳路径的优化策略,如路径缩短、旁路引入或能量代谢调控等,构建出多种高效、稳定的人工固碳路径。
(二)微生物菌株改造与筛选
在代谢工程改造环节,技术人员也需要选取合适的模式菌株,结合其遗传背景且易于操作、广泛应用的优势,配合基因编辑、代谢工程等手段,对菌株进行改造,增强其固碳能力。此外,科学家还需要通过环境筛选,从自然界中筛选出具有高效固碳能力的菌株,相关菌株更具备独特的代谢机制和固碳路径,可以为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提供新的研究方向。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代谢机制和固碳路径,往往能在极端或特定条件下高效捕获并转化二氧化碳。通过高通量筛选、基因组测序及功能验证等手段,科学家能够揭示这些菌株的固碳奥秘,为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以大肠杆菌为例,这是一种被广泛用作代谢工程改造的模式菌株。研究人员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引入并优化卡尔文循环或还原三羧酸循环的关键基因,结合代谢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成功构建出能够高效固定二氧化碳的工程菌株。此外,还有研究团队从热泉、深海等极端环境中筛选出一种新型嗜热古菌,该菌株拥有独特的酶系和代谢途径,能够在高温下高效转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物。通过解析其固碳机制,科学家不仅为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开发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催化剂奠定了基础。
(三)功能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在代谢工程角度,相关单位需要对微生物功能系统进行优化创新,可筛选部分光能利用的微生物,结合光能自养型微生物,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强固碳能力,其中,可通过改造捕光线核心蛋白,构建新型纳米材料组成的补光系统,提高微生物光合作用,并且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效固定。同时,也需要优化供能系统,对于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可优化其功能系统,并开发新型电化学系统,提高固碳能力。而对于异养微生物,其能量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分解代谢,科学家可通过引进异源代谢途径、开发电化学系统、构建生物—杂合系统,为其提供额外的能量来源,增强其固碳能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工作在持续进行,在相关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持续深入研究,了解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基本逻辑和原理,并利用代谢工程,对其进行适当更新优化,增强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雨萱,郭亮,高聪,等.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23, 42(1):40-52.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1545.
[2]高聪,陈城虎,陈修来,等.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合成生物基单体的进展与挑战[J].化工进展, 2023, 42(8):4123-4135.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