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全育人”视域提升高校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与工作获得感的策略分析

杨婧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91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着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角色。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由于部分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缺乏合理的激励和培养措施,付出无法与自我实现需求相匹配,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持续降低。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工作获得感的内涵和关系,然后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三全育人”视域提出了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获得感的方法,为优化学生干部培养的布局提供借鉴。

高等学校青年学生是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学生干部是学校深入青年学生一线、了解学生困苦、支持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往往是程序化地被动参与,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实质投入·,也会影响学生干部深层次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曾提出“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创新了思路和方法。若能合理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动性和获得感,在人才培养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提高育人的布局和成效。

一、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主观能动性的内涵

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包含大学生认知高校教育、规划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能力,在认知高校教育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能力提升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2]。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带领者,对其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更高。主观意愿的高低程度与不同的学生工作投入状态,不同质量的能力产出有直接的关系。具有更高的主观意愿对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会决定认知行为努力的程度[2]。虽然较多学生干部能够认真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但是缺乏合理的激励和培养措施,无法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易产生“付出无法与自我实现需求相匹配”的偏执观念。主动意识也会逐渐削弱,将原有的“主动思考”变为“被动地执行”,因此在学生工作中总是缺乏因自身工作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失去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作获得感对于提升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获得感”的本意是指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注重实际的取得和收获,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表明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3]。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学生干部积极搭建成长成才平台,不断开拓眼界、提升干部素质和水平,不断增强学生干部获得感和幸福感[4]。多数学生干部有明确的目标,能主动适应环境,解决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工作目标、自我需求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才是坚守学生工作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干部的培养中需将多角度激励和高站位引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的获得感,才能激励学生干部不断成长。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阶段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促使个人的潜力的发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期望自己能控制事物及环境,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聪明才干[5]。学生干部同样也具有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个人的需求与学生工作所达到的结果相符时,会根据获得的利益产生满足感,也会进一步增大工作的积极性。工作的积极性反映出主观意愿的高低程度,若学生工作更易满足自身的目标需求,主观能动性则越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干部的获得感就是提升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工作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学生干部的培养考核机制、学生的主观认知、育人氛围等因素均会影响学生干部的获得感。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及领导者,对于其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担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功利心过强,责任意识差,动机与行为无法充分匹配等问题,难以把握对于“服务”意识和实际“收获”的平衡,无法正确看待荣誉得失,因此很难满足自己的期望预期。对于擅长不同领域的学生干部,若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也会影响学生干部的获得感,应结合学生特点从多维度评价学生,激发学生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育人氛围也会影响学生干部的获得感,通过班级、支部等学生组织融洽的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干部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勇于当好组织的“大家长”,敢于亮身份,做表率,在主动发挥作用中提升获得感。

四、基于“三全育人”视阈提升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的获得感

1、全员协同参与,强化责任意识

干部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人的参与,通过全员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干部正确认知角色,深刻体会自豪感与使命感,以提升学生干部队伍整体荣誉感与获得感。学校、家庭、社会、个人横向合作,形成干部培养“同心圆”,以学校作为中心,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提供的支持,全员参与干部培养的过程。与普通学生相比,学校通过开展干部培训、校内岗位实践锻炼给予干部更多的学习机会,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学生工作的指导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干部不同阶段的工作难点,及时为学生干部做好示范,提供可靠的实践指导,以便学生干部汲取经验。在选聘学生干部时,了解学生参与竞选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了解普通学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期望。联合家庭可开展干部协同培养家校联合交流会,从家长的角度和个人经历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鼓励学生在学生工作和日常学习中掌握统筹时间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校企联合干部培养见习基地,号召学生干部深入西部、争取政府见习的机会。在实践锻炼中发挥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干部培养的引导作用,强化个人的思想引领和服务意识培养。

学生党支部、院系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班级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宿舍纵向贯通。通过班、团、宿舍的氛围养成,设立“标杆党员、团员干部”,挖掘学生干部标杆队伍,以榜样引领和示范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比拼赶超”中激励干部积极性的养成,在克服困难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在工作中不断激发工作热情,从而让干部在学生工作中感受迎难而上带来的获得感。“四横四纵”工作机制协调配合贯彻干部培养新要求,伴随干部参与的全过程。

2.全方位创新途径,发挥学生特长

创新干部培养途径,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应“因材施教”。从遴选、培养等多方位为不同特长和目标的干部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建立干部生涯发展规划,在遵循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位干部的优势。指导学生干部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工作需求及目标选择适合的学生工作岗位。严格学生干部选拔制度,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遴选,将工作要求、技能要求、自身性格、特长爱好等作为选择的基本条件,对于不同学历阶段、不同年级、不同职能部门的学生干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能力提升计划”, 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岗位,实现性格、兴趣、能力和自我需求的匹配,在兴趣的驱使下引导学生干部获得成长。同时采用学生干部岗位轮班机制,提供多种岗位锻炼的机会,对于未有明确需求目标的干部提供多种岗位锻炼的机会,让不同干部在轮岗中找到合适的干部工作机会,更容易着手完成自己擅长的工作,在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驱使下,获得感也会逐渐提升。

创新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形成闭合回路。完善干部的考核机制,应将组织内部其他干部的民主评议结果作为干部的考核指标之一,注重宣传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强化群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将践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作为考核的重要因素,例如将“我为同学办实事”等多种帮扶活动的开展效果作为评比的考虑因素之一。分阶段、分年级进行考核,并结合不同阶段的进步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考核结果做等级划分,采取末位淘汰制,将奖惩制度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同时为不同阶段考核结果排名靠前的干部设立独特的培养计划,更深层次地满足他们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并将其工作内容作为标杆事迹进行传承和学习,加深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在严格考核中形成“比拼赶超”的氛围,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策划、应变的能力,以此激励学生干部参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获得感。

创新干部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强化思想教育,是提升学生干部获得感的基础,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这对新时代学生干部的 “思政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创新的形式还要以提升学生干部的价值追求为基准,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优选思政教育内容,注重与时俱进,将原有单一的“填鸭式”思政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占领网络思政教育和线下思政教育的新阵地,线下开展例如干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等以“实践育人”为主题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获得感,线上可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教育活动确保思政教育内容富有科学指导性和时代性,切实满足学生干部不同成长阶段的精神需要,使其契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势。

3.全过程联动培养,助力干部提升获得感

干部获得感的培养和提升要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第一步:培养阶段。将干部的培养起点前置,在新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通过年级群发布“临时信息联络员”的征集信息,将临时信息联络员作为后期干部选拔和培养的储备力量,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生干部的潜在资质,并让其参与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在锻炼自身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帮助新生顺利入学、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感受到奉献、收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第二步:发展阶段。学生干部经过初期的培养,需在实际的工作中强化学生干部的表率意识和自律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增强学生干部业务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不断突出普通学生与学生干部在管理和激励政策的差异,便于学生干部发挥表率作用[6],第三步:提升阶段。当今的00后学生干部拥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热爱探索,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需要结合个人的干部生涯规划和时代特征不断提升自身创造性以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第四步:反馈阶段。学生干部获得感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学生干部团队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引领是每一届学生干部共同培育出来的。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干部,学校可开展“优秀毕业学生干部”评选的活动和“优秀学生干部面对面”等学生工作经验分享活动,分享的过程也是精神传递的过程,干部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在分享中得到传承。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干部获得感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对于干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三全育人创新了学生干部获得感的培养方法,围绕干部成长发展的主线,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的合力参与;在遵循干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从培养、考核、教育全方位调动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结合时代要求分阶段将获得感的提升贯穿干部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为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雪,于大勇,漆学鹏.全方位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3):110-111.

[2]任丽丽. 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5(29):113-115.

[3]李翔. 担任学生干部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吗——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 000(018):87-89.

[4]帅丁祺. 提高高校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 锋绘, 2019(3):239-239.

[5]周文杰. 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对高校学生干部的激励工作[J]. 魅力中国, 2011, 000(001):317-317.

[6]刘雪,于大勇,漆学鹏.全方位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3):110-111.

杨婧,1995年5月29日,女,汉族,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市碑林区,71005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