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朱先凤 李佳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05期
合肥市梦园小学教育集团文曲路学校 23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强调了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终身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浅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通过这样的探讨,力图立足文本,在落实语文素养的同时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革命文化

引言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当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简单的从课文的内容入手,用“讲授式”的方法把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学生,易于给革命文化贴标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解也存在片面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探索,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挖掘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部编版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篇目编排特点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学生,统编版教材在编排革命传统类课文时进行了整体规划。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层层深入。其中,一至三年级主要是将单篇课文编排在不同单元,四年级后同一单元内选编的此类课文数量逐步增加(见表1),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知革命精神。

到了五、六年级,教材增加了革命文化的单元主题学习(见表2)。这样集中编排,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革命文化的真正内涵。

此外,统编教材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革命文化,课文的后面还设置了阅读链接(见表3)。

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撰文指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师在教授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时,易于过度关注学生对课文遣词造句的表面理解,向学生直接灌输革命精神,使其不能真正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应多思考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有效地进行革命文化教学。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教学面临的困境

小学革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立足于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现状,才能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通过整理分析一线革命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探索小学革命文化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托。

1.现状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革命文化认识情况的调查,发现合肥市某区的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尤其是中低学段不了解都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见下图1)。

通过对老师革命文化认识情况的调查,发现部分老师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同样是中低学段不了解的占比相对较高(见下图2)。

通过对老师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时所常用的教学方式调查,发现老师们采用灌输式教学占比非常高。(如图3)

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革命文化认识比较浅薄甚至一点都不了解,尤其是低中学段。

(2)老师们在对革命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一线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上课时着重讲解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精神层面的熏陶容易忽略,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得到发展与提升,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容易忽略,部分革命题材的课堂情感熏陶过度,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不到位,难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无法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年版)》中提出的“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目标。

(3)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教师仍习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文章的主旨、人物的形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会深入考究教材中革命文化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这就淡化了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中精神内涵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教师难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难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重视程度上不足,容易忽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关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关注的是对革命人物精神直接的解读,进而宣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真正体验,况且学生本来对革命文化就缺乏兴趣和陌生,教师只一味的“灌输式”教学,简单地做“知识的搬运工”把内容灌输给学生,更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灌输式”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反而会更不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也很难把革命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中并且践行于生活之中。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策略

针对小学革命文化教学的距离感,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产生共鸣,教师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忽略等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们学情的基础上,形成小学革命文化教学策略。该部分从铺设情境、多元应用、延伸课堂三个维度, 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革命文化教学的主要策略及教学方法。

1.铺设情境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改进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对革命题材课文的深度分析和系统探究,就可以尝试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文章感知体验教学情境,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文章感知体验教学活动中,共同对文章的革命文化背景加以解读,缩短革命文化与学生学习的时空距离,保障课文教学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彰显。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阅读指导活动中,为了能解读文章的革命文化情感,就可以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创设真实的体验教学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将学生带入到与课文相关的革命文化背景中,辅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 “租界”“中华不振”等方面的词汇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搜集网络上与此相关的纪录片、影视作品以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能结合特定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了解文章创作时期的社会情况,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感知和理解周恩来同志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以及为民族振兴奋斗的决心和勇气等,加深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网络提供的资料的助力,润物无声般的滋养着学生们的心,使学生对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

根据前期的实际调查也发现,教师在课堂中讲授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普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影像资料,创造真实生动适宜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减轻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陌生感。

在情境中学生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进而充分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韩雪屏曾说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要抓住形,形即形象,包括文本中的形象、生活中的形象和再现性的形象,这些是情境构成的内核。”再如,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播放《长征组歌》和长征示意图的图片,将学生带入长征的艰苦岁月,在学生朗读诗文时可以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被激昂的音乐深深吸引,不自觉地融入到音乐熏染的情感中,在朗读时情感自然而然就会爆发出来,紧接着出示长征路线动态示意图,感受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路途遥远曲折,同时再借助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图片画面,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革命人物,内化革命品质。

总之,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助力学生真正走进革命文化,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多元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们几乎不可能评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是通过提问,了解到少数学生大致的学习情况,以此来预估全班同学的学情,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融合,突破了这一壁垒。 我们可以利用数据的挖掘、解释、建模等技术,实时统计和反馈学生学习数据,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不断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比如现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的实时互动反馈系统,可随时评估和分析学习过程,为构建高效课堂助力,进而提高革命文化的教学效果。(如下图1、图2、图3、图4所示)

3.延伸课堂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自觉地延伸与拓展,并且会自发主动地进一步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拓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合适的微课,也可以根据学情自己录制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发布在班级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往小学语文革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重点关注的是课本知识的讲解,并不重视课堂延伸的价值。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延伸语文革命文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革命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比如在上《七律·长征》时我通过网络搜索,拓展延伸,对毛泽东其他诗词进行搜集,然后结合相关微课来拓展诗歌背景,以此来体会毛泽东的诗词风格。我立足课堂,利用网络进行有效拓展,将小课堂与大课堂密切地联系起来,浑然天成。我补充毛泽东的其他诗歌,能让学生更深人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样既拓宽情境,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革命文化题材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不断进行研究与实践,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让革命文化课堂大放光彩,浸润学生的心田;让革命文化在学生内心深处落地开花、生根、发芽,成为他们走稳未来,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不竭源泉。此外,教师要不断延伸语文教学课堂,突破学生对革命文化内容的“距离感”这一教育壁垒,进而在落实语文素养的同时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刘晶:统编教材革命传统类课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嵊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http://sz.zjer.cn/index.php?id=6010532&r=portal/content/ view

[3] 连忠友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9月,第9期

[4]谢娜:探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学策略——以《黄继光》一课为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