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王朝霞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92期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学科素养和人格魅力,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新要求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在政治上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在专业上要求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能力;在人格上要求坚持以身作则,塑造人格魅力。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当通过更新思想观念来提升政治素养;通过注重教育实践来提升学科素养;通过不断反思来提升人格魅力。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不仅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同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明了讲好思政课对于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课扣子的重要性,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并构建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见,教师讲好思政课对于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以良好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以较高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2.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也成为了衡量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指标。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显然,整个中学阶段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法治和人格三个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三种素养相契合。因此,要想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养成上述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学科素养和人格魅力。

3.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

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就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讲解;教学方法必须富有启发性、互动性、情境性,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生动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教学评价也要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归根结底,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制定都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此外,高效的思政课堂不应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更要走进学生心里,延续到课堂外,扎根在学生的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既能够在课堂上通过正面灌输直截了当地向学生表明是非对错,又能够在生活中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1.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

“政治要强”主要指向理想信念,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主题,强调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政课要培养学生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思政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要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当思政课教师信仰坚定、做好示范,学生才能真懂,才有可能真信、真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放心中、把中国共产党放心中,始终遵循、践行党的教育方针。

“情怀要深”是指育人情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科教师要满怀热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防范不良思潮对年轻一代的侵蚀,保证教育方向这一根本问题。青少年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不够强,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思政课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指路人,就应当随时警惕,要能够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中抓住那些涉及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反驳,减少错误思潮对青少年学生的侵蚀;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明确错误思潮的错误和漏洞所在,学生才能在生活中自觉防范和抵制错误思潮。

2.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能力

“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深度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横向上的“国际视野”。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翻版’,也不是‘模板’,更不是‘再版’,而是‘新版’”,就必须具备国际视野,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认识我国制度的独特性、优越性。二是纵向上的“历史视野”。历史是记录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历史,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历史视野不仅能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还能帮助思政课教师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对思政课教学做新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尽管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信息唾手可得,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处理和整合信息方面依然有着关键作用。正因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思政课教师就更应该提高自身素养,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同时,青少年学生处在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不强,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既能精准地预测出容易使学生出现认识偏差的现象,又能抓住恰当的时机,对正处在“拔节育穗期”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

3.坚持以身作则,塑造人格魅力

“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是树立学生理想信念的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都是现成的教学材料。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决不能因为自身的不合理言行而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信念动摇。但遵守政治纪律并不意味着只能说好的、说成就。对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思潮,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也要引导同学们认识、分析,只有通过透彻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了这些问题和错误思潮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学生才能自觉的抵制错误思潮。

“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上提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应当热爱祖国、关注时代,热爱学生,传道育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遵守职业道德,以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面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要引导学生改变头脑中不正确、不恰当的思想观点,从而使学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更要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做到“知行合一”,用自身的模范行为感染学生。

三、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的重要意义,又指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显然,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关系到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更关系到时代新人的培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要回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专业素养方面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提升政治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通过不断反思提升人格魅力。

1.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政治素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政课教师的观念一旦出现偏差,教育行为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若想要提升自身的素养,第一步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思政课教师应当始终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旗帜鲜明的讲政治,以直接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能讲问题。恰恰相反,思政课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有关原则问题的错误思潮时要旗帜鲜明的进行批判,以充分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思潮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错误思潮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并自觉抵制。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思想引领,时刻谨记“为谁培养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在我国,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共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自觉向党看齐,为国成才,确保把年轻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注重教育实践,提升学科素养

不管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知识视野的扩展,都离不开实践层面的探索。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转化为教师的学科素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就必须注重教育实践。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传统教学思维的“破”,就难以出现创新教学模式的“立”。思政课教师要想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学科素养,第一步就是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具体而言,首先是要改变对教材的态度。思政课教师应当把教材作为一种学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糅合、转化,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其次是要转变自己的身份。思政课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以“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互动自主地构建知识。最后是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思政课教师应当看到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材料。

第二,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拓展知识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际风云,都属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都蕴含着年轻一代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具体而言,首先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思政课教师应当学习各类知识,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包括其他领域的知识。其次是要跨领域思考。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自身的渊博学识为依托,对一个问题尝试从不同的领域寻找灵感,并将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是要不断观察和体验。思政课教师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观察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3.不断反思,提升人格魅力

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才能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而要时刻坚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就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自我反思。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不断反思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律要严”强调的是“不可为”,要求思政课教师明确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不能做。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是否有不恰当的言行。具体而言,首先是要反思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当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避免从自己的主观臆想出发、想当然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是要反思言行举止。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时刻观察和学习的对象,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否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是要反思学习态度。思政课教师要拓展知识视野,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避免安于现状、自我设限。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通过不断反思来塑造自己的人格。“人格要正”强调的是“有所为”,要求思政课教师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作风。具体而言,首先是反思价值观。思政课是塑造人的价值观的课程,只有思政课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经常审视自己的价值观,确保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其次是反思情绪管理能力。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多是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情绪管理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自己遇事沉着冷静,能够直面压力和挑战,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后是反思社会参与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社会参与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改进和提升,以自身行为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 (03): 4-13.

[2]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 37 (04): 1-4.

[3]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J].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19, (12): 15-16.

[4] 韩庆祥,张艳涛. 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 (10): 12-17.

[5] 杨兰,周增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及教师应对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 (19): 4-11.

作者简介:王朝霞(2000-),女,汉,四川德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思政),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