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下戏曲的传承和发扬
摘要:戏曲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经历了多次时代的冲击。不管是主动或是被动,戏剧总在汲取新时代的养分,来获得新的活力。本文将分析戏曲疫情后的回春热潮与观众需求变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趋同化,单一性,传承人少,市场萎缩等困境。介绍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探寻让戏曲走进校园,激发年轻人的兴趣,政府支持并提供相应平台让戏曲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化戏曲的路径。来理清传统戏曲在这新时代下怎样更好的做到传承并发展。
关键词:戏曲文化,新时代,传承,发扬
一、戏曲发展的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舞台演出市场加速回升,其中传统戏曲理念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各地演出迎来兴盛新格局。2023年五一期间,首届海丝泉州戏曲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揭幕,成为全国各地众多资深戏迷的狂欢节。在上海,则有上海京剧院品牌项目,京昆群英会系列演出五一专场,《八仙过海》《桑园寄子》《勘玉钏》《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陪伴广大戏迷欢度佳节。这样的繁荣场景从2023年春节已经开始,从戏曲诞生以来,每逢春节邀请戏班搭台唱大戏,成为城乡各地极具普遍性的民风民俗,因而春节是演出的旺季,春节演出市场情况也是戏曲全年演出的指向标。2023年春节戏曲演出市场开门红的喜人景象无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信心,可以看出戏曲界在疫情后已经迅速掀起了恢复演出的热潮。
但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的另一方面是,观众的需求在变化,年轻人观看戏剧的意愿越来越少,戏剧演出的市场受到压力,戏剧演员的队伍正在老龄化,年轻的后继力量不足,这些都在制约着戏剧的发展。因此,传统戏剧亟需现代化转化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观众口味。
二、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传统戏曲虽然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和审美观念,但在身不由己中走向没落。(一)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的观众形成了脱节,失去了大量相当于生机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演出内容和形式单一化。地方戏曲的演出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难以吸引观众。(二)为了摆脱“落伍”的评价,一些戏曲作品将其中的特色、即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淳朴气息一同丢弃,从而导致它也失去了农村的展示平台,且戏曲的创作出现趋同化。(三)戏曲剧本创作中忽视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导致戏曲表演水平下降。(四)传承人减少,在电子化时代,戏曲面临现代化冲击,年轻人对地方戏曲兴趣减少,导致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影响技艺和表演的有效传承。地方戏曲表演需要专业化人才进行指导和传承,但目前缺乏足够的专业化人才,限制了戏曲的发展和传承。(五)演出市场萎缩,现代娱乐产业的发展导致地方戏曲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缺乏足够的演出机会,影响戏曲的表演和传承。
三、继承并发扬传统戏曲的重要性
(一)增强国家软实力,使戏曲走向未来
我国注重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在我国传承发扬传统戏曲文化是戏曲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基础工作内容之一。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发展传承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为达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我国群众应将戏曲文化和日常生活紧密联合在一起,把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当做日常生活的基础,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当做人生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工作,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融合和发展,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行摒弃和创新。强调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应当认真思考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只有正确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坚定了正确的道路指引,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中,才能促进群众进行正确的传统戏曲发展。最终达到增强国家软实力,使戏曲文化走向未来的目的。
(二)加强民众认同感,实现国家发展
多方式大力发扬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不仅要发扬其内容,更要发扬其精神和价值。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不仅要靠文化软实力工作者,更要依靠群众进行推广。文化软实力工作者首先应该多方式,多渠道,多道路宣扬传统戏曲文化的优秀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群众对于传统戏曲的认同感,从心中更加将传统戏曲的发展责任归结到个人,致使人民群众更应积极努力的寻找众多方式宣扬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根据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解决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难题。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学习戏曲文化的优秀品格以及价值观念,为我国培育更多新时代的戏曲文化传承者。只有当一个国家将其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到现时代的生活中,才能使民众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终达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的。
四、激发传统戏曲的活力的路径以及其意义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之一,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传统文化的宝藏。焕发戏曲的活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进行。
(一)戏曲融校园
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之一,是提高群众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法宝之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有人们的各种情绪,更有人性的善恶的展现,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戏曲融校园就是新时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接受途径和了解方式,只有通过戏曲融校园才能提高当代年轻人对于新时代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兴趣。如徐州当地传统戏曲梆子戏,梆子戏是中华传统戏曲众多种类之一。梆子戏的特点有戏腔粗放,声音豪放,本地人民称其为大戏。梆子戏描绘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来反映各种斗争,表现人物的英雄主义和悲剧等。内容包括社会各个层面,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通过日常的戏曲演出提高同学们对戏曲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增强了同学们对各民族的乐器的鉴赏。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文化深处的内涵以及意义,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提高了民族的自豪感。
(二)政府促发展
辉煌的中华文化如何才能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让文化遗产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发展和继承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在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里,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传统戏曲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应当与当代表达进行握手,与现代生活进行拥抱。在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是新时代下传统戏曲应该走好的路径。政府应该尊重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治安的职能。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做好规划和服务。如做好计划,提供支持,培育新人以及完善政策。此外,政府应整合当前传统文化资源,建立相对中道正统的传承体系,提高传统文化弘扬团队的公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组建一支公益化的传统戏曲文化弘扬团队,由在公众享有盛誉的各方大角组成顾问班子,下设具体部门各负其责,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增光发彩。
(三)数字化戏曲
有一场超过几百万人观看的直播吸引了戏曲界的注意,直播的名字叫做科技遇见戏曲美。直播借助了众多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这场直播如此吸引人的最根本特色之一。这场直播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科技来使观众看到传统戏曲的全新面貌。通过数字再现技术对传统的戏曲进行了画面复刻,观众们零距离体验了戏曲的魅力所在。这场活动唤醒了新时代对于戏剧文化的全面复刻,许多老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被通过这种技术展现出来。这让人们看到了数字化戏曲的巨大潜力,人工智能在戏曲的发展中展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开启了中国戏曲文化数字化行动的新时代,让人们看到了数字化戏曲的巨大开发潜力。人工智能同时可以修复戏曲老化,再现老艺术家们的经典表演。直播呈现了许多经经典戏曲作品,如《天仙配》。涉及京剧,昆剧,淮剧,川剧等不同的戏曲,这些戏曲作品拍摄时间较为靠前,许多时间老化痕迹较为明显。昆山当代昆剧院演员林雨佳说:“这些数字化直播活动使得许多人见过了梅兰芳的戏曲名角儿,更好欣赏到他们原汁原味的表演。数字化戏曲既保存了戏曲文化的特色魅力,又增加了视觉的冲击力。”全面提高了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群众对于新时代戏曲发展的兴趣。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发展形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戏曲文化不仅可以展现出中国人民群众的民族气节,还可以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怎样才能更加迅速的融入现代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论文分析了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下面临戏曲回春热潮以及观众需求变化的现状,指出目前戏曲存在趋同化,后继无力,单一性,商场萎缩的困境。为了探寻出戏曲文化恢复活力的路径,本文了解了传统戏曲发展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以及民族精神的作用。最终得出加强高校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课程建设,政府扶持戏曲发展,创建戏曲班底为大众解答疑问,支持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戏曲数字化,修复旧戏曲影像等路径,都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应积极与政府高校以及新科技合作,为传统戏曲更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笑.坚守,抑或重返?——关于新时代传统戏曲发展困境与路径的思考[J].新疆艺术(汉文),2023,(04):83-91.
[2]刘玉婷,徐蕾.新时代下传统戏曲课程的反思——以徐州梆子戏为例[J].戏剧之家,2022,(22):57-59.
[3]亓萌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戏剧的发展思考[J].今古文创,2020,(43):69-70.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0.43.032.
[4]孙倩.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今古文创,2020,(35):56-57.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0.3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