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双创教育模式因过于侧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加之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以及教学资源匮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外高校成功案例,本文提出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师资力量、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培养跨学科综合素质等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实践机会,跨学科综合素质
在当前背景下,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中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作为未来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及科技领域的潜在领袖,大学生需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迎合社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对传统双创教育带来的挑战,参考国际先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统双创教育模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数智化更多地与产业深度融合,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丰富多元,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强调创新性思维。高校传统双创教育体系尽管在知识传授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与稳固的基础,但其过于注重静态知识的积累与传递,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育范式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于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育倾向,使得学生在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技术迭代时,难以具备迅速掌握并应用必要技能的能力。这一现象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削弱了教育体系的整体适应性,使教育机构在应对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变化的技术与市场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它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市场所需创新成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创新力的提升。
2. 传统双创教育内容难以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双创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导致高校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剧了教育输出与行业期望之间的错配,高校未能有效整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尖端技术,致使课程设计与市场实际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偏差。具体而言,课程内容的更新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步伐,未能及时反映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算法革新、数据科学进展、机器学习框架升级等方面,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所需技能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此外,课程体系的僵化与缺乏灵活性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种静态的课程设置未能考虑到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迭代特性,以及学生在兴趣、能力与职业规划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内容的固定不变与无法动态调整,直接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限制了学生获取最相关、最前沿知识的机会,进而减弱了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 教学资源匮乏使得双创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
教学资源的不足已成为横亘在双创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一道显著障碍,尤其在人工智能冲击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专业教师的短缺,意味着教育机构难以提供全面、前沿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更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不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缺乏实践经验时,教师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理论,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生动性,还可能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业潜能的挖掘。缺乏行业经验的教师可能难以准确识别行业趋势和未来需求,从而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前瞻性,导致学生毕业后面临技能不匹配的风险,这不仅削弱了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和效率,也对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构成挑战,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此外,传统的实践场景下融合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工具和平台与实践场景融入不深,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难以满足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借鉴
1.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三维”架构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三维”构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仅以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来培养人才,斯坦福大学还聘请优秀企业家和工程师作为教师,将企业实践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同时,其课程体系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融合,通过不同学院的项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创新创业科研平台。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创业研究中心(CES)推进创新创业研究的发展,该中心通过成立校友会和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和校友提供资源分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支持学生和教师进行学术性和应用性的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斯坦福大学实施了多种服务项目,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组织内部的创新的同时引领社会创新。
2.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生态系统”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创新生态系统”一个全面且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和支持体系,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一是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创业实践培训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Sense、Touch、Assess、Recognize、Take-off、Understand More等多个教学课程模块,并对应创业的不同阶段。二是设立多个机构和重心,为初创企业的成立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不仅提供完善的创业相关教学课程,还提供业务咨询、创业者网络构建、合作伙伴联系等服务与支持。三是创业研究所和创业与金融研究所等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的研究机构。四是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创业实验室和研究创新办公室。不仅如此,慕尼黑大学还与宝马、大众、安联保险等诸多知名企业展开长期深入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且依托丰富的外部资源及网络,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加速创意的产生以及转化。
3. 新加坡国立大学“NOC创业课程教育”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NOC创业课程教育”是一个旨在培养全球视野和创业精神的国际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领导者,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为他们将来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项目自2001年创立以来,已经在全球1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院,向学生提供了特有的海外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NOC项目的核心理念是结合学术学习与实地创业经验,通过海外学习、创业实习、创业支持、网络构建和课程学习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包括从创意生成、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到商业运营的各个环节。
三、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建议
1. 改革教育模式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这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来实现。例如,可以增加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和项目式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提供实践机会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充足的实践机会。高校建立完善实训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等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创新创业的场所。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等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创新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力量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师资力量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高校应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其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指导水平。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行业专家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双创指导和实践机会。此外,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双创教学的成绩与其科研业绩和岗位晋升挂钩,有效提高高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
4.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一个支持创新的环境。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对接服务,帮助其将创新想法和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落地的项目产品。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保护和商业化能力。
5. 培养跨学科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创业。此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涛涛,王文华.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J]. 财会通讯,2021,(21):173-176.
[2]王林,蔡昕,罗洋,等. 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商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究 [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28):108-109.
[3]王桂月,冯婧.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J]. 科技视界,2019,(32): 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