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管监测背景下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管理对策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三管监测背景下重症监护室(ICU)医疗器械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管理对策。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分析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三管监测下的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感染的危险因素。从ICU环境、医疗器械使用及管理等维度,详细分析了这些感染发生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控制管理对策,包括加强ICU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监测、加强人员培训和医疗废弃物管理,旨在有效降低ICU医疗器械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服务质量满意度。
关键词:三管监测;医疗器械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重症监护室(ICU)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承担着救治重症患者的重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在ICU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使得医疗器械感染成为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三管监测(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背景下,医疗器械感染的风险更加凸显[1]。本文旨在深入分析ICU医疗器械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以期为降低医疗器械感染率、提高患者康复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医疗器械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ICU内设备布局混乱、清洁区与污染区划分不明确,易造成污染扩散。非专科性ICU可能因收治病种复杂,导致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多、浓度高,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淡薄,如手卫生执行不严格、穿戴防护装备不规范等也会引起相应感染[2]。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处理不当,无指征使用、剂量不足或过量、疗程不当等,导致菌群失调,增加耐药菌感染风险。未定期监测患者感染指标、细菌耐药性变化,难以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与其他并发症混淆,导致感染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3],如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医护人员对ICU感染控制知识掌握不全面,无法有效执行感染防控措施。未定期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医护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废弃物处理流程不规范,如未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即转运或丢弃。废弃物在收集、转运过程中发生泄露,污染环境,增加人员感染风险[4]。通过明确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控制管理对策,以降低ICU医疗器械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控制管理对策
2.1设立专科性ICU并优化环境
尽量减少综合性ICU病室病种的复杂性,从而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或增加ICU病室单间病房数量,用以收治严重创伤、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ICU病室的清洁管理应达到高标准,类似于高等级手术室的清洁要求。进出ICU区域时,所有工作人员应严格更换专用的工作衣,并穿戴换鞋区域的拖鞋,以确保室内环境的无菌与洁净。为持续监测环境质量,应常规进行空气细菌培养,建议至少每月一次,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清洁消毒措施。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扫除制度,包括定时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新鲜。
对于非直接接触患者的仪器表面(除监护屏幕等需特殊处理的部位外),也应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但应与床单位的消毒工作分开进行,以确保各项清洁消毒措施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这样的管理策略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卫生的ICU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2严格无菌操作和导管管理
我们严格掌握各类医疗导管的留置指征,包括中心导管、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确保每日评估其留置的必要性,并尽早拔除不再需要的导管,以减少感染风险。在决定置管前,应严格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内导管,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置管前应确保手术包、导管、敷料等物品的无菌状态,医务人员需进行充分的手卫生,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帽子和口罩。在置管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如使用大无菌巾覆盖患者穿刺部位周围区域。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皮肤2-3遍,消毒作用时间需遵循产品说明。置管操作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执行,确保动作轻柔、准确,避免损伤血管和周围组织。置管后的护理与维护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如有污染或潮湿应立即更换。
使用无菌包装的尿管和相关器械,确保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打开包装前检查包装完整性,避免使用过期或破损的产品。采用无菌技术正确插入尿管,并确保尿管固定稳妥,避免移动或滑脱,减少尿道损伤和感染机会。根据临床指南和患者情况,制定尿管更换计划,或根据尿液分析结果和患者症状适时更换。同时,定期检查尿管连接处是否紧密,防止尿液泄漏和细菌侵入。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性状、尿量以及有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尿痛、尿液浑浊等,及时留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感染。
气管插管中所有与气道相关的操作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需执行严格的手卫生。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8小时一次,以减少口腔细菌定植。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胃内容物返流至下呼吸道的风险。
2.3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监测
在重症监护室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止耐药菌产生、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在应用抗生素前,务必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精准选择敏感药物,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耐药性问题。这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保护患者免受额外伤害。加强监测是确保医疗器械及诊疗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定期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进行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无菌标准[6]。此外,对使用中的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也实施严格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4人员培训和责任制
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应该定期开展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疗器械感染防控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防控措施,从而提高其执行力和防控效果。实行专人管理危重病人的制度,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细致入微的照顾。同时,通过责任制护理体制的建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5废弃物管理
医疗废弃物的规范管理对于防止交叉感染、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管理条例》执行废弃物分类处理制度,对各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分开放置。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立即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并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置。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防止了医疗废弃物的扩散和污染,保障了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2、总结
本文针对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加强ICU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优化医疗器械清洁与消毒流程能够显著降低医疗器械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未来需继续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不断完善控制管理体系,为ICU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郭秋艳,郭玲,刘佳丽. 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精细化管理在骨科植入物手术感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J]. 医药论坛杂志, 2024, 45 (06): 629-632.
[2]王练,汪红英,万莉,等. 持续质量改进循环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 [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 (01): 65-67.
[3]石华,王慧敏,黄玉梅,等. 强化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及感染防控的效果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3, 33 (22): 3495-3498.
[4]卢晓,徐萌婷. 口腔种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8S管理对感染控制的意义研究[C]//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第14次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集. 青岛市口腔医院;, 2023: 1.
[5]张琦,黄茜,张雯雯.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应用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对医疗器械合格率的影响 [J]. 江西医药, 2023, 58 (05): 617-619.
[6]陈俪萍,符小玲,邓超,等. 基于三管监测背景下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感染控制管理的对策研究 [J]. 中国医学装备, 2022, 19 (04): 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