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医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研究

段美华
  
富网媒体号
2024年160期
河北东方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聚焦于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深入探讨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策略,为推动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经验支撑。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的情况,了解我国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软件研发、实验室建设、服务质量等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调查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民办高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实际需求,包括该课程的师资培训、软件、硬件研发。本研究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有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群体进行对比实验,进而分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拟解决的方法和对策等。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优势

(一)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民办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在医学影像设备等硬件资源的投入上往往相对有限。然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却为解决这一困境带来了契机。“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包括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仿真实验仪模拟D拍片过程和X射线穿过患者身体的各种特征过程,模拟DR人体检查技术,模拟计算患者的照射剂量[2]。”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软件模拟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能够高度还原真实的医学影像设备及操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先进的、在现实中可能因资源匮乏而无法实操的影像设备,如高端的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设备等。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地减轻了民办高校的经济负担。

(二)增强实践操作安全性

在真实的医学影像设备操作场景中,风险不容忽视。一旦学生操作不当就可能对昂贵的设备造成严重损坏,还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零风险的实践环境。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学生能够冲破时间和次数的限制不断地进行操作练习,他们可以大胆尝试不同的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在练习和摸索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熟悉复杂的操作流程,逐渐形成肌肉记忆和准确的操作直觉。例如,在X射线设备的操作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多次练习射线剂量的调整,掌握精准的操作技巧,从而有效减少在实际操作中因误操作导致的设备故障和对患者的辐射伤害。

(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到纯理论教学的束缚。然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学生借助网络加持下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无论是在课余时间、周末,还是在假期,只要有网络连接,学生都可以开启学习之旅。这种突破时间限制的实践特点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需求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无论学生身处校园、家中还是其他场所,只要有网络,就能接入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到校的学生,也不会因此耽误课程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与实际临床需求存在差距

在具体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部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与实际临床需求存在脱节。“多数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学生在校所学无法满足工作岗位需要[1]。”一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临床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模拟疾病诊断的实验中,可能只设置了常见且典型的病例,而忽略了那些不典型、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复杂病例,这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临床中的疑难杂症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另外,临床工作中的患者个体差异、设备突发故障等实际情况在虚拟实验中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他们可能在虚拟实验的教学设计、操作指导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困惑,难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虚拟实验操作相结合。另外,一些教师在运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软件时不够熟练,无法充分挖掘其功能和优势。比如不熟悉如何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灵活运用软件中的各种交互工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不够紧密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注重实践操作的同时,存在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灵活运用于实践。此外在进入真实的实验室或临床实习时由于衔接不畅学生可能会发现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无法迅速适应。融合不紧密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

四、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优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计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质量,优化实验项目设计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与临床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是关键举措。教师在合作中能够深入临床一线,全面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流程、技术需求以及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其次要依据这些真实情况设计出更贴近临床实际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引入真实的病例数据和高清的影像资料,构建逼真的虚拟临床场景。最后,这种基于实际工作场景的设计要能够让学生熟悉各种常见病症的影像特征,去锻炼他们应对复杂和罕见病例的能力。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训,利用系统培训让教师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操作技巧以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比较法等几种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3]。”民办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资源限制,因此要学会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研究如何分层教学;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探索如何优化实验项目设置。总之,通过教师的研究和改革实践可以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如创建“案例引导+虚拟实践+小组讨论”的教学改革模式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三)促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理论教学中,对于诸如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等抽象概念可以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进行直观演示,学生能在虚拟环境中看到磁场变化、质子共振等过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感受,加深理解。在实践教学时,要先安排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操作,学生利用演练能熟悉操作步骤和流程,减少在真实设备操作时的失误以便到了真实设备操作环节能更自信、更准确地完成任务,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表明,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贵祥.虚实结合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模式的建设与实施[J].医学教育管理.2022,8(S1):177-180.

[2]陈岚芬.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12):5-8.

[3]刘泉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7):18-21.

课题:本文为“河北东方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医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课题编号:JXJGYB2024003)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