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刘俊清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23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小学 010070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自然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对抽象、复杂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被教师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在明确的教学任务的驱使下,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策略

引言

在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现实中的数学教学实践反映出较多的问题。如学生在思维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探索的主动性等,这些都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并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受到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具体任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具体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倡导的是能力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任务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学生则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和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它鼓励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任务设计策略

任务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紧密相关。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任务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但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过于困难让学生感到挫败。任务设计应注重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任务设计应强调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来创设数学情境。例如,通过设计购物计算、时间规划等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和时间单位换算等知识点。游戏和竞赛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游戏和竞赛来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任务实施策略

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完成任务,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他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引导仍然至关重要。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成果,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下将以“图形与几何”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任务设计

在“图形与几何”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

任务一:设计图形拼贴。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基本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来设计一个拼贴画。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图形识别和组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任务二:测量和比较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要求学生使用尺子、圆规等工具来测量和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测量和比较技能,以及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情境创设

为了创设与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拼贴的例子:通过展示一些美丽且富有创意的图形拼贴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和场景来发现图形与几何的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门窗、课桌等物体,并思考它们与所学图形的关系。

(三)任务实施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完成图形拼贴任务。每个小组可以自由创作,但要确保使用到每种基本图形。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想法,共同完成任务。在测量和比较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任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他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等方式来寻找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图形拼贴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合图形才能创造出独特且吸引人的作品;在测量和比较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和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四)反馈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教师需要及时反馈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成果。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评论。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创意性、图形的正确使用和整体的美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可以思考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付雪春.小学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4,(27):86-87.

[2]徐冬.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第二课堂(D),2024,(07):37.

[3]周桂媛.任务驱动“激趣”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J].读写算,2024,(15):89-91.

[4]王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02):149-151.

[5]葛杰.小学数学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04):131-1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