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红色经典类课文教育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探析

邝燕萍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25期
广州市番禺区毓贤学校 5114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的教育教学现状,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揭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拓展教学资源、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以及强化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等。这些策略旨在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为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育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2022年)》在总目标中特别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小学语文中红色经典类课文作为中华民族革命历史和精神的瑰宝,承载着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红色经典类课文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亟待着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一、小学语文红色经典类课文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与呈现形式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类课文数量虽有一定比例,但内容选择上仍显单一,多集中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宏大叙事,较少涉及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此外,教材呈现形式多以文字叙述为主,缺乏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辅助,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虽然通过雨来的英勇事迹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的爱国情怀,但若能配以生动的插图或短视频,无疑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认知与态度

对于小学生而言,红色经典类课文所蕴含的历史背景、革命精神等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直接理解和接受。同时,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情感态度也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对红色文化持有敬畏之心,但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因历史遥远而感到陌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学策略

(一)坚持文道统一,研读课标,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之前深入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是语文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紧扣“育人”和“语文”两点,深刻理解语文“以文化人”的教学本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将“史”与“道”通过“语文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意识,打破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对单元整体进行整理分析,将单元目标进行分解,明晰每一课的教学重点。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革命岁月”,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师在教学有关的革命文化选文时,要借助革命文化选文的助读系统材料,结合文本内容,充分凸显单元语文要素。具体将单元语文要素分解到每一课中,在《七律·长征》一课中,理解文章时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描写长征途中的险恶,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要“体会作者既关注革命英雄群体,又聚焦革命英雄个体的点面描写方法,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开国大典》要“关注描写阅兵式中点和面的描写,感受阅兵式的盛大、气势恢宏。”

总而言之,教师在红色经典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作为根本点和落脚点,在语言运用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增强资源整合意识,调动多元主体,促进多种资源开发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对于统编版小学语文红色经典类课文,教师要进行链接和统整,提取红色文化精华,提高红色文化内容的衔接性和关联度,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链接革命年代当中的“人”和“事”,形成相应的主题,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例如《八角楼上》《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三篇文章都与毛泽东同志有关,《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丰碑》这三篇文章都与重大革命事件——长征有关。教师可以这一类文章整合在一起,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革命年代中的人与事,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革命精神,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地方资源,增强革命基地体验。红色文化题材作品远离学生生活,课堂革命文化题材作品远离学生生活,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体验比较有限,学生对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的直观感受不足。由于我国革命历史的特殊性,全国各地分布有众多革命遗址遗迹、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广州地区有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人物专访、实地调查革命基地、纪念馆等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维度地了解革命人物故事和革命事件,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让文本走进生活、精神融入生活,在真实的革命情境中领会革命文化知识,真正地让红色传承的小火苗在生活中“燃”起来,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知、行、情合一。

(三)更新教学方法,创设真实情境,寻求与时代现实的交汇点

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环境中。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自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并体验其内心世界。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红色经典类课文的教学现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但通过针对性与创新性的教学策略的应用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并传承红色文化。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