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策略研究

罗姣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25期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三驱五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有效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中的思政元素,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首先阐述了“三驱五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流程,随后结合具体课文案例,详细分析如何在课前探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三个阶段及情景导文、初读识文、精读品文、延伸悟文、传承文化五个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最终实现学生在共情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中职语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课程思政;挖掘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更要强化其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课程,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本文提出的“三驱五境”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思想品德全面发展。

一、“三驱五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概述

(一)“三驱”原则

核心素养为任务驱动:围绕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驱动力。

课程思政为方向驱动:明确思政元素挖掘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业技能为助力驱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实践能力。

(二)“五境”学习境界

身临其境: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随文入境:随着课文阅读的深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形成初步的认知和理解。

渐至佳境:通过精读品文,深入分析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学无止境: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持续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综合素养。

开疆拓境:通过课后拓学,引导学生将所学思政元素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策略

基于“三驱五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流程,下面将以具体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在“三驱五境”模式的指导下,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课程的思政元素。

(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学实例剖析

1.课前探学阶段:情境浸润,激发情感

在课前探学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精心挑选并展示一系列反映兰考县往昔风沙横行、盐碱肆虐的历史影像与视频资料。这些生动直观的材料,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将学生带回到焦裕禄同志奋斗的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通过情境的精心构建,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初步触碰到焦裕禄那种坚韧不拔、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奋斗精神,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2.课中导学阶段:英模初识,细品文本

进入课中导学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经典文章,通过细致梳理文章脉络,帮助学生概括出焦裕禄同志的主要功绩,初步领略其无私奉献、科学求实的崇高品德。随后,课堂进入精读品文的深入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焦裕禄在兰考实施的一系列治理举措及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展开深入探讨。例如,他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如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得以深刻理解焦裕禄作为人民公仆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这些宝贵品质在当代社会的深远价值。

3.课后拓学阶段:感悟体验,传承文化

课后拓学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深化。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或观看关于焦裕禄生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视觉震撼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此外,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个人对焦裕禄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这种分享不仅限于文字表述,更倡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焦裕禄精神内化为个人行为的指南,用以指导日常学习与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双重提升,从而真正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实例剖析

1.课前探学阶段:情境沉浸,点燃学习兴趣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精心筛选袁隆平先生躬耕稻田的珍贵视频资料,并巧妙融合杂交水稻从科研初探到丰收硕果的震撼展示,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逼真的农业科技探索情境。这样的安排,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浓厚兴趣,同时唤起他们对袁隆平先生深厚敬意,为后续的学习之旅铺设坚实的情感基石与认知桥梁。

2.课中导学阶段:伟人初识,精读揣摩文本

进入课中导学环节,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细致入微的梳理,使学生全面把握袁隆平先生的科研历程与杰出贡献,初步感受他勇于探索未知、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真理的崇高精神。随后,课堂进入精读揣摩的深入阶段,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所展现的坚韧不拔与探索勇气。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得以深刻体会并学习这种宝贵的科学精神,为自身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树立典范。

3.课后拓学阶段:亲身体验,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

课后拓学阶段,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如组织学生亲临农业科研机构或农田现场,近距离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环境与种植技术,深切体会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作用。这样的实践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此外,通过开展以“科技兴农”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个人思考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途径。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标,为培养新时代的农业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家的儿子》教学实例剖析

1.课前探学阶段:情境营造,情感激发与爱国情怀的点燃

在正式踏入《国家的儿子》这一充满崇敬与感动的文学殿堂之前,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通过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将罗阳等航空英雄的光辉事迹生动呈现于学生眼前。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与慷慨激昂的解说词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了一幅航空英雄报国的壮丽画卷。此情此景,不仅在学生心中点燃了熊熊的爱国热情,更为他们即将展开的文本探索之旅搭建了一座情感与认知的坚实桥梁。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是对他们爱国情怀的初步培养,为后续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课中导学阶段:英魂对话,精神内涵的深挖与价值观的塑造

随着课堂的逐步深入,教师引领学生们自主阅读《国家的儿子》,让他们在字里行间与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近距离感受罗阳一生的波澜壮阔及其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在初步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迈向精读品文的更高境界。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学生们深入剖析了罗阳身上所体现的信念坚定、攻坚克难、忘我奉献等高贵品质。这些精神火花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被点亮,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他们价值观的塑造,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3.课后拓学阶段:实践体验,使命担当与爱国情怀的深化

课后拓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阶段。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资源,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园,实地探访,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魅力与国家的强盛。此外,教师还可以策划一系列以“航空报国”为主题的班会或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们将课堂所学与个人理想相融合,畅所欲言,探讨如何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在心灵深处种下为国奉献的种子。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他们爱国情怀的深化,为他们的未来之路指明了方向,也为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哦,香雪》教学实例剖析

1.课前探学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共鸣,铺垫思政底色

在正式步入《哦,香雪》这扇通往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心灵之窗前,教师需精心构思一场穿越时空的情感之旅。通过展示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反映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风貌的黑白照片,配以悠扬而略带怀旧的乡村音乐,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既质朴又充满希望的乡村画卷。此情此景,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更在无形中为他们铺垫了一层深厚的思政底色——对过往岁月的尊重与理解,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初步感知。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仿佛与小说中的台儿沟村民们并肩站立,共同呼吸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空气,为后续深入学习《哦,香雪》奠定了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2.课中导学阶段:走进香雪,领悟成长真谛,挖掘思政内涵

随着课堂的深入,教师引领学生们一步步走进香雪的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感受她那份纯真而又坚韧不拔的力量。在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后,进入深度解析与思政挖掘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围绕“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与个体需求?”、“火车的到来如何悄然改变着台儿沟,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时代变迁意义?”等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角色扮演活动更是将学生们带入香雪的角色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农村女孩对于知识、对于现代文明的渴望,以及她如何在追求中展现出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香雪形象的多重意义,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关于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思政教育,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课后拓学阶段:联系实际,传承精神,深化思政实践

课后拓学阶段,是将《哦,香雪》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深化思政实践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一次“寻找身边的‘香雪’”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去寻找那些虽身处平凡环境,但仍坚持不懈追求梦想、努力提升自我、积极贡献社会的人物故事。同时,邀请当地的老一辈讲述改革开放初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从口述历史中感受时代进步的脉搏,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此外,还可以举办一场以“我的梦想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梦想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之努力的经历,从而加深对香雪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同时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哦,香雪》文本的理解,更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他们未来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其他课文案例

对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青纱帐—甘蔗林》《晨昏诺日朗》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中的课文,同样可以按照“三驱五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操作。

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例,课前探学阶段可以通过讲述张秉贵的故事引入情境;课中导学阶段通过初读识文、精读品文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张秉贵“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课后拓学阶段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的乐趣和价值。

三、结论

“三驱五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有效方法,通过系统设计将思政与语文融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思想品德全面发展,成效显著。此模式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应持续深化研究与实践,探索优化路径与创新策略,以激发教学活力,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贡献力量,助推中职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职语文课堂重构:指向、思路与策略[J]. 兰松柏;崔勇;银健.教育科学论坛,2023(15)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创新[J]. 王玉枝.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03)

[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尹静芳;殷萍.江苏教育研究,2022(30)

[4] 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 栾文彧.新课程,2022(44)

[5] 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J]. 晋津芬.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09)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一般课题“中职语文‘三驱五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K23ZG1240226,主持人:李先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