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汉调桄桄非遗数字化传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数字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呈现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将数字技术逐步融入非遗文化的传承中,不仅使非遗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得到了创新,也不断使更多的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眼中。汉调桄桄作为陕西汉中地方传统戏剧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但也面临着空前的传承危机。数字化对汉调桄桄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结合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实践,针对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中存在的非遗传承人普遍高龄化,综合性数字平台缺乏,数字传承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构建汉调桄桄综合数字平台、创新非遗课程等方案。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汉调桄桄
一、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界定及特征
非遗数字化传承呈现双轨并行格局。一方面,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主的非遗文化产品多以 纯数字的形态呈现。另一方面,以满足人们功能需求为主的 非遗文化产品则兼具实体形式和数字形式,如非遗工 艺品、非遗医药、非遗餐饮等。第二,非遗数字化传承具有复杂多元性。非遗数字化传承实践中不同身份 参与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催生了不同传承主体之间复杂的多元关系,使非遗数 字化传承呈现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第三,非遗数字化传承体现跨界融合特点。跨界融合是非遗产业 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非遗手工艺、医药、餐饮、服饰等传承主体将非遗元素与不同的品牌符号相互渗透、交叉,推动跨 产业、跨区域的传承协同。第四,非遗数字化传承存 在资源与技术错配。[1]
二、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的现状
(一)汉调桄桄数字影像的传播
数字影像是最为常见的传统戏剧数字化生产流程,一方面扩大了传统戏剧的表演空间,网络与现实传播的相结合也节省了表演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为了传统戏剧大规模的传播和复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丰富了传统戏剧文化的保留方式,这些都为汉调桄桄带来大量跨界的可能。目前汉调桄桄的数字影像分为三种表现。这也给汉调桄桄提供了大量跨界的机会。目前,汉调桄桄的数码摄影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表现。一、汉调桄桄的数字化音乐影像作品。汉调桄桄以声调特殊而著称,属板腔变化体,既具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之美,也反映出了陕南地区声音优雅柔美的特色,旦角声调高昂,讲究用"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有刘高磨刀、夕阳山等作品。具有丰富的故事性,也衍生出了影片 白蛇传·断桥 等优秀影片。二、有汉调桄桄元素的节目。现汉调桄桄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央视晚会的的短剧 天下客栈 戏剧频道中的 表花 等成功使汉调桄桄走进人们的视野中。三、互联网短视频。《闪光吧 青春》系列融媒短视频中的拍摄,汉调桄桄成功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其宣传力度加大。
(二)汉调桄桄数字平台的建设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扩展和延伸了传统戏剧的传播空间,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视听网站、各类产业与传统戏剧的线上线下交融成为传统戏剧传播的 重要渠道。汉调桄桄数字平台建设方面,现阶段没有相关汉调桄桄的专门平台,主要的内容出现于各综合性网站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网中呈现了汉调桄桄的简介、传承人等相关信息。不同综合性的网站侧重的内容也不同,有的侧重于是汉调桄桄的历史,有的侧重于汉调桄桄的唱腔。短视频平台的建设方面,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短视频的平台也如雨后春笋的冒出。
三、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汉调桄桄传承人普遍高龄化。
数据显示,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甚至部分项目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例如,截止今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2018年第五批新增传承人在当年平均年龄为63.29岁,有一半的年龄在60岁以上,年轻一代中传承人太少。在许多非遗项目中,高龄传承人是技艺传承的主力军,他们承载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传承人的身体状况和精力逐渐下降,对技艺的传承有所影响。2000 年以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 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 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由于戏曲传承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身高、扮相、嗓 子、悟性和身体各方面条件要求严格,加之汉调桄桄 韵白和唱腔的地域性,人才接班就更难了。[2]
(二)综合性数字平台较为缺乏
目前汉调桄桄数字平台在信息建设上较为落后。一方面是数字信息资源较为分散,相关网站和公众号的信息较为缺乏、狭窄,只停留在表面简单的表述上。更详细的信息比如有关传承人、唱腔、曲目等方面。而且网络上的用户大多为年轻人,综合性数字平台的缺乏,导致汉调桄桄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是相较于其他较为出名的非遗文化,汉调桄桄偏于较为冷门非遗文化。
(三)数字传承财政支持不足
数字传承平台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料,这都需要财政支持,然而传承人在演出方面的收入也是有限的,政府对传承人的补助尚处于较低水平,建立数字化平台困难很大。
(四)缺乏相关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
首先,技术创新可以帮助解决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提高数字化保护的效率和质量。[3]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向纵深发展还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数字化平台的建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社会支撑,我们需要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并且实现汉调桄桄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支撑。
四、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的路径
(一)构建综合性汉调桄桄数字化平台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扩展和延伸了汉调桄桄的传播空间,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视听网站,各类产业与汉调桄桄的线上线下交融成为汉调桄桄传播的重要渠道。可利用微信公号进行汉调桄桄的数字化传承,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认识汉调桄桄。
(二)利用数字技术扩大汉调桄桄表演形式
通过构建数字资源库,将汉调桄桄的表演视频上传,扩大传播形式,使大众在家也能欣赏学习汉调桄桄的有关表演形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直播课的形式对汉调桄桄进行讲解,建立数字平台,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传播。
(三)强化汉调桄桄技术应用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第一、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将汉调桄桄数字化项目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对接,设立汉调桄桄传承人专项财政补贴,如减免汉调桄桄演出场地租赁费用、提升汉调桄桄传承人补助等。第二、引进企业和文创合作提高知名度,通过推出联名文创产品、汉调桄桄展演现场品牌发布、汉调桄桄线上流量变现、知名演员形象代言等形式,促进自身品牌形象的打造。第三、组建高素质数字化专业队伍。剧院数字化团队中可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设立严格分工体系的同时,注重技术人员和艺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技术人员艺术素质的同时培养艺人数字化意识。
五、结语
随着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汉调桄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实践,针对汉调桄桄数字化传承中存在的非遗传承人普遍高龄化,非遗课程开设的标杆过高且形式化过于严重,综合性数字平台缺乏,数字传承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构建汉调桄桄综合数字平台、创新非遗课程等方案为数字化传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茸茸.汉调桄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J].当代戏剧,2022,(06):68-71.
【2】向青宇,韦珊珊,刘柏均,等.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研究——以数字藏品《花丝风雨桥》为例[J].
【3】黄益军,杨思,贺盈琪.数字时代下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传承研究—以梨园戏为例[J].2024,(02)
本文受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省级)“我是小小传承人——汉调桄桄非遗数字化传承”(S20231312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