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摘要:本文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育,以部编版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教材中的相关资源以及可行的教学策略,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在这一重要意识的培育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资源,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文言文等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等元素,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促进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作品。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独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
(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往往包含着对家国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等情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积极奉献的责任感,从思想和情感上认同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资源
(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传承
1.爱国情怀的体现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仁人志士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2.民族气节的彰显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讲述文天祥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感受这种在民族危亡时刻坚守正义、绝不屈服的伟大精神,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反映多民族生活与文化的作品
1.少数民族文化的呈现
像《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山海经》,其中包含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传说元素。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2.多民族共同奋斗的写照
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有描写多民族共同建设祖国、团结奋进的内容。例如,在一些描写边疆建设的散文中,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携手并肩,共同开发和建设边疆的动人场景,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同贡献。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文本解读,挖掘意识内涵
1.主题探究式教学
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相关文本,设置主题探究活动。例如,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对不同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爱国元素与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内部,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2.对比分析
在教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将古代汉族诗人的爱国诗与少数民族诗人的相关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尽管表达形式和文化背景可能存在差异,但其中蕴含的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是共通的,从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
在教授描写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云南少数民族的歌曲、展示歌会的图片等方式,营造出云南歌会的热闹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进而理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2.故事讲述法
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复杂、蕴含深刻民族精神的作品,教师可以采用故事讲述法。如在讲解《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讲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完整故事,包括当时的民族关系、战争背景等,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花木兰的英勇和爱国精神,以及在民族融合时期的特殊意义。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意识培育
1.引入地方文化资源
各地都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其中很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将地方文化引入课堂。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等,讲述这些故事在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借助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如文化纪录片、线上博物馆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多民族团结发展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民族在历史和现代的交往交流交融,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强化意识认同
1.朗诵比赛
举办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文或诗歌进行朗诵。通过朗诵这种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认同。
2.文化创作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创作,如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作文、手抄报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素材、深入思考,这有助于他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作品的展示和交流,还能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这种意识。
五、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部编版教材为这一培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