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化背景下河北红色文化多维融合传播发展研究

刘宣妤 姜珊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31期
1.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0 2.沧州市财政局 河北沧州 061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河北省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挑战,并系统分析了其多维融合传播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持续发展策略。文中概述了河北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识别了当前的主要传播渠道。接着,文中详细讨论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公众参与度低等。在多维融合机制部分,本文分析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跨领域合作的模式与效果。还提出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增强公众互动性等策略,以推动河北红色文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多维融合传播;发展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河北省作为多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拥有独特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如何有效地传播这些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北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分析,探索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多维融合传播机制和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数字化背景下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挑战

(一)数字化背景及河北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文化传播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文化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在线访问以及互动体验。且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已成为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工具,这些技术可使红色文化资料能够被更加精确和系统地整理与展示,同时也能为公众提供从多维度、多角度探索文化内涵的可能。并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促进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网络平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子设备访问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而河北省作为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众多革命历史遗址,如西柏坡、石家庄的解放纪念碑等,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实物和口述历史。这些红色文化遗产是河北省独特的文化资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当前河北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目前,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物理展览馆、教育体系、数字媒体和社区活动四个主要渠道进行。物理展览馆,如西柏坡纪念馆,通过陈列展览和讲解服务,可以为公众提供了直观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教育体系中,河北的学校普遍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红色情感和价值观。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兴渠道,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工具,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加广泛和及时。同时各地社区通过举办红色电影放映、红色故事讲述会等形式,也可以加深居民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使红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融合和传承,增强文化的亲民性和实用性。

(三)河北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怎样使这一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吸引力和教育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信息获取习惯,年轻一代对于红色历史的认知和兴趣可能不如前辈,这主要是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流大大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且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如讲座和实地考察,可能无法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动力,使红色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的风险。

二、数字化背景下多维融合机制构建与实践

(一)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

在河北省,学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的模式不仅能推广红色文化教育,也可以促进地方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在合作中,其一是教育项目的共同开发,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策划和实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项目,比如红色文化周、红色故事大赛等,这些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和社区居民对红色历史的兴趣和认知。其二是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实地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红色文化的实物和场景,从而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红色精神。

同时地方政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通常承担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的角色,政府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还可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鼓励学校在课程和活动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深度,例如政府可能会与高校合作开设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或研究项目,提供必要的研究资金和场地支持,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入[1]。并且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学校与地方政府可以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这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为地方文化旅游和教育的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

(二)企业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模式与效果

企业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模式与效果在河北省表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企业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介入红色文化的保存与推广,不仅能体现其社会责任感,也带来了文化与商业的双重效益。在模式上,部分企业选择与红色文化景区合作,通过资助修复和维护红色遗址,提升景区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例如某些知名企业通过赞助红色主题的展览或者纪念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且有的企业则是通过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产品,如纪念品、书籍、电影等,将红色文化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通过市场机制推广红色文化。

在效果方面,企业的参与可以大幅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多样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红色元素的结合,可使红色文化商品更符合现代审美,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同时企业的介入可以帮助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活动拓宽影响范围,通过企业的营销和网络平台,红色文化的故事和价值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传播,从而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2]。并且企业在推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塑造自身的社会形象,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这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时,也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可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展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模式。

(三)非政府组织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在河北省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非政府组织通常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与公众互动,从而有效地传播红色文化,例如一些专注于文化保护的非政府组织不仅能组织红色影视作品的放映和讨论会,还会与历史学家合作,举办公开讲座和展览,这些活动旨在深化公众对红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且这些组织还会发起志愿者活动,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到红色遗址的保护工作中来,如清洁纪念地、修复历史建筑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也可让更多人实际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

同时非政府组织在推广红色文化方面还可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来拓展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在线展览、互动式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这些组织能够将红色文化的故事和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给全球观众,大大增加访问和学习红色文化的便捷性[3]。并且非政府组织还能通过这些平台收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其传播策略,这种直接与公众互动的方式,不仅能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也可为红色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国际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而通过这些创新的方法和策略,非政府组织能有效地弥补政府部门在资源分配和灵活性方面的不足,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四)跨领域合作的实施策略

在河北红色文化的多维融合传播与发展中,跨领域合作的实施涉及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深入协作,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策略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平台,该平台能够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源和专业技能,以促进信息的流通和知识的互补,例如教育部门与科技公司合作,可以开发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红色文化教育应用程序,让学生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来学习历史,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同时实施策略还包括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和持续的评估机制,明确每个参与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责任,确保所有活动都围绕着共同设定的目标进行,如提升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度等。评估机制能确保所有合作活动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文化部门可以定期与教育和旅游部门会面,共同审视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效果,根据反馈调整未来的项目方向[4]。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不仅可以加深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可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开辟新路径,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挥影响力。

三、数字化背景下河北红色文化的持续发展策略

(一)建立持久的校地合作发展机制

在河北省持续推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持久的校地合作发展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教育系统内外的资源整合,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化和广泛传播。其中,学校与地方政府、历史遗址,以及相关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直观、生动地学习红色历史,也可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例如学校可以与红色文化遗址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通过实地考察或研究项目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且地方政府可以为这种校地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确保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持续性。

同时校地合作发展机制还需包括教师资源的共享和专业发展,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和交流项目,可使教师们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上得到提升,更有效地进行红色文化的教学工作。并且这种合作模式还应当鼓励和支持高校学者进行红色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通过研究成果的回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地合作内容和形式,例如学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共同承担红色文化研究项目,探索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应用,这些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学术水平,也能为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5]。而通过这样的深入合作,校地合作发展机制将能够有效地推动河北省红色文化的持续发展,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红色文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河北省作为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更需要在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上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挖掘。其中,河北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分类和整合,构建一个全面、多维的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这一资源库不只要包含传统的文献、图片、音视频资料,还应整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型媒介,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炼的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型,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AI可以在红色教育场景中,提供模拟互动体验,如重现某一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亲历”历史,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同时河北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和广泛分享。通过与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合作,开发专题节目、纪录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内容,以及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网络,定制短视频、在线答题竞赛等新颖的传播形式,使红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传播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并且这些内容不仅要突出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更要与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如在讨论国家发展、社会正义等主题时,引入红色文化的相关讨论,使其显示出时代的光芒。

(三)增强公众参与感和互动性的策略

为了有效增强公众参与感和互动性,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必须创新实施,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因此策略的实施需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利用,这些平台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可以极大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例如通过开展在线互动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在线研讨会等,可以有效激发公众的参与兴趣。这些活动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播,更通过互动解答、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参与者在活动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6]。且这种形式的活动也便于追踪参与者的反馈,进一步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活动内容,使其更加贴合公众的需求和兴趣。

同时增强公众参与感还需要将红色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红色文化的传播融入到公众的生活场景中,例如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等公共空间设立红色文化主题展览,不仅能展示红色历史资料,更通过增设互动体验区,如VR体验站点、AR寻宝游戏等,利用科技手段让参观者能够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历史,提高其参与感和体验感。这种策略的实施,不仅能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现代公众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增强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深远影响。而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参与机制,河北的红色文化传播将更加深入人心,持续传承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数字化背景下河北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深入分析与多维融合传播机制的探索,本文提出的持续发展策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发展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增强公众参与感与互动性,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还能够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在未来,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播应继续加强多领域合作,创新传播方式,以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吴智军.新时代红色文化数字传播的价值、特点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4,(08):122-127.

[2]梁浪飞,宁晚枚,周凯纯.融媒体视域下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4,7(14): 83-85+100.

[3]毕文佳,马小斐.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溯源及发展路径探究[J].记者摇篮,2024,(04):15-17.

[4]李琴.红色文化传播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途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06):83-85.

[5]张路正,陈巧妹.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探析[J].红色文化学刊,2024,(01):59-66 +111.

[6]陈霜琳.革命纪念馆与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21):156-158.

作者简介:

刘宣妤(1988.8-),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博士研究生,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科普。

姜珊(1987.12-),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研究生,沧州市沧州市财政局,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经济财政税收。

课题信息: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背景下河北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Z202415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