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梁琦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40期
吉林市昌邑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所谓“双新”,是指新课程、新教材,“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提倡采取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进行改革。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双新”实施需求,为此,需更新方法。本文,将先粗略探讨“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再详细阐述“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旨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方针,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关键词:“双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以往教学中呈现出了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双新”背景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亦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打造良好成长环境。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增强课堂互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课堂教学资源变得更丰富,并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空间。教学实践中,为落实“双新”基本要求,应尝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同时,可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利用好在线互动平台支持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秋天的雨》一课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落实“双新”,突出课堂互动性,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际教学中,先以PPT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示关于秋天雨的图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并思考:“看到了怎样的秋雨?有什么感觉?”接着,为学生提供关于秋天雨的多媒体素材,请学生结合多媒体素材阅读课文,准确描述出雨的特点,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制作秋天雨的幻灯片,带领学生一同欣赏和感受雨的特点。待学生初步了解了秋天雨的特点以后,为学生出示几幅秋天雨的图片,请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相关词汇和句式对图中雨景加以描述,表达自己对秋天雨的独特感受,并进行互评。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主角。

二、重视创新教学模式,突出真正发生

在“双新”背景下更强调学习的真正发生,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和实践。为此,可指向深度学习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以便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批判性思考知识,并善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与“双新”要求高度契合。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时,可基于“双新”背景下采取大单元教学模式,以此实现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可充分考虑到本单元安排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提问题”,精心设计“分享阅读经验,发现提问意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搜集从小爱提问的名人故事,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分享,体悟提问的学习价值。接着,设计一个“学习提问策略,制作问题清单”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先为学生正确示范如何制作问题清单,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本单元中四篇课文,巧用“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问词进行提问,并将问题整理到阅读清单中,帮助学生通过提问理解课文,深度思考课文角度和思路。然后,可设计一个“运用提问策略,挑战提问状元”的环节,引导学生比一比谁能恰当运用提问策略。通过开展这样一次大单元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了更深层次。

三、高效实施任务驱动,丰富学习体验

改变教学方法是落实“双新”的核心,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双新”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中,要紧密联系课本内容,并考虑学生实际学情设计具有探究性、吸引力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展开系列探究、实践、思考学习活动。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可充分考虑到“双新”背景下老师和学生间是双向互动关系,可尝试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以此革新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圆明园的毁灭”影视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再为学生设计“请你来做导演”、“请你来做配音师”、“请你来做编剧助理”、“请你来宣传影片”四个学习任务。对于“请你来做导演”这个任务,重点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清晰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中所描绘的圆明园昔日辉煌和被毁灭的悲惨过程,准确把握圆明园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再展开想象明确摄制思路。在“请你来做配音师”任务完成中,指导学生为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语段进行配音,说明这样配音的原因,通过情境朗读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四、强化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双新”强调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可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有益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阅读教学活动。即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时,可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以满足“双新”基本要求。教学实践中,可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再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五壮士英雄行为。接着,精心设计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成五壮士、敌人,表演课文片段。然后,进行一场朗读比赛,请学生自由选取课文中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最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4-5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什么是英雄?”“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五壮士精神?”等话题展开讨论。话题讨论结束以后,指导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自由阐述自己对五壮士精神的理解,并尝试收集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向其他同学分享。在这里,通过设计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好地锻炼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提高了“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效果。

结论:综上可知,“双新”背景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利于提高育人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和价值追求,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重视指向深度学习采用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以及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来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高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宁柏慧.面向新时代的语文教学:问题与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52(4):5-12.

[2]赵立新."双新"背景下设计语文作业的探索与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2(6):86-8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