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小学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思政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具体例子,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可能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小学思政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思政;教学策略;问题与挑战
小学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为小学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知识生产的简化、情感交流的缺失、意识形态安全等。因此,如何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小学思政课教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思政教学的问题
(一)知识生产简化与原创性不足
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这让知识生产变得快捷又高效。不过,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简化知识生产流程、对原创性知识生产有所忽视的隐患。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要是过度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去搜集和整合信息,教学内容也许就会欠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而难以激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主要是依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输出,它在快速生成知识的同时,可能会跳过一些深度挖掘和创新的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里,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如果教学内容仅仅是人工智能快速拼凑的结果,那学生很难真正触及知识的核心,也难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情感交流匮乏与互动效能降低
人工智能技术在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及智能反馈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其在情感交流方面的短板不可小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十分注重情感共鸣和意义引领,而人工智能的那种非人性化的、缺乏情感温度的特性,是难以取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的。过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可能会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大打折扣,像视线的交汇、身体的接触以及话语的互动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三)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来源和算法设计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左右,技术垄断、数据不透明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是不能有效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管和把控,就可能会出现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例如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误导等。
二、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思政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原创知识生产,导向深度学习
在面临知识生产被简化以及原创性匮乏这一状况时,教师需要主动革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手段,从而引领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进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充裕的教学资源以及智能反馈,不过,也要着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思考、探究以及创造活动。就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说,当涉及到诸如“中国有了共产党”这类主题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与分析,同时,激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而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供应长征的文字素材、影视素材等学习资料,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经由阅读、观看以及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长征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像是“你觉得长征精神对现代社会有着何种启示?”等,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二)推动情感交流,提升互动效能
鉴于情感交流匮乏以及互动效果被削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融入情感要素,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效能。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真实的情境、创建互动的环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程度。并且,教师也要关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动与需求,及时给予引导与支持。在六年级上册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链接“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的新闻报道等情境资源,使学生体会到政务服务的便捷与高效。同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让学生模拟参与政务服务的流程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通过这种互动形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推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效能。
(三)整合智能评估,达成精准教学
智能评估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应用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智能评估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精准的剖析,进而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教学规划。智能评估系统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数据,例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生成详尽的学习报告,协助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难点与薄弱环节。当教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时,教师能够通过智能评估系统掌握学生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学习情况。要是系统表明学生在“言论自由”或者“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具体权利的理解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规划教学活动,例如借助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权利的理解。除此之外,智能评估系统还能够给予实时反馈,助力学生在课堂上即刻知晓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效率。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学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强化原创性知识生产、促进情感交流、加强监管与引导等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个性化学习、情境创设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同时有效应对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蔡意治 .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2020(14):36-37.
[2] 卞玉琴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 [J]. 教学与管理,2020(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