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情境、互动、技术 “三位一体”的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情境构建、互动增效、技术赋能是新时代高校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建设的三维向度。通过剖析各要素的理论内涵、作用机制及其协同效应,揭示该教学模式在提升党课教学实效、增强党性修养、内化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现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为新时代高校党课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党课;情境构建;互动增效;技术赋能
高校党课于党员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在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员教育所处的环境与需求均发生显著变迁,呈现出要求趋高、需求多元之态势。有鉴于此,创新性地构建基于情境构建、互动增效、技术赋能 “三位一体” 的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通过对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协同运作,能够深度优化党课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成效,为高校党员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有效路径。
一、情境构建:沉浸式党课的情境创设与情感激发
(一)情境创设的理论溯源与实践路径
情境构建在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取并非孤立于情境之外,而是与特定情境紧密关联,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与社会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党课教学中,为党员创设贴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实践层面,情境创设需遵循系统路径。一是依据党课主题精心筛选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选取,确保情境创设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针对性,使党员在进入情境时能迅速聚焦于党课所要传达的核心内容。二是对选取的素材进行具象化呈现。以模拟革命战争场景为例,要合理规划布置战壕、指挥所等空间布局,使其符合当时的战争场景特点。三是借助音效、灯光等辅助元素烘托情境氛围。通过音效和灯光的配合,能够全方位地刺激受教育的感官,使党员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情境的真实性。
(二)情感激发的心理机制与教育功效
情境构建的意义不仅在于营造出物理层面的情境,更为关键的是要激发党员的情感共鸣。这一过程基于情感心理学中的移情理论,即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情感。一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的卷入能够加深党员对党课内容的记忆。当党员在情感的驱动下参与到情境体验中时,知识信息在大脑中的编码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情感激发能够促使党员将党课所学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当党员在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党员责任与担当后,会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而将党课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互动增效:提升党员参与度与党课教学实效性
(一)互动形式的深化与拓展: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互动增效是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旨在突破传统党课互动的局限,实现党员参与度与党课教学实效性的显著提升。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等待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而成的。在沉浸式党课教学中,为实现互动增效,需对互动形式进行深化与拓展。
在深化互动形式维度,传统的小组讨论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观点分享,而应引导党员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相互质疑与辩论,通过这种深度互动促使党员对党课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拓展互动形式维度,引入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等多元化互动形式。角色扮演让党员亲身扮演特定历史时期或现实情境中的一个角色,通过模拟角色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变化等过程,深入体验相关情境。而在案例分析时,则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党建工作案例,让党员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引入这些多元化的互动形式,能够丰富党员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互动对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机制
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往往通过多种机制以提升党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从知识建构角度来看,党员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观点交流、思想碰撞,不断修正自己对党课知识的认知,实现知识的动态建构。另一方面,从参与度提升角度来看,互动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党员的主动参与意识。这种主动参与使得党员在党课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使其更加关注党课内容的细节,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多元化。
三、技术赋能:拓展沉浸式党课教学的时空维度
(一)技术赋能的理论阐释:媒介环境学视角
技术赋能在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媒介环境学视角来看,不同的媒介环境会塑造不同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沉浸式党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党员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式。这一理论视角提示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党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沉浸式党课教学中应积极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多媒体融合等技术手段。VR技术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让党员身临其地体验历史事件或工作场景。AR技术则是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为党员提供更丰富的视觉体验。此外,多媒体融合通过整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体资源,也可以打造出多元化党课内容呈现形式。如制作精良的党史纪录片,配合生动的讲解,吸引党员的注意力,提升党课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党课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为党员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二)技术赋能对教学模式的优化作用
技术赋能不仅为党员提供了新的学习体验,还对整个沉浸式党课教学模式起到了优化作用。在情境构建方面,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还原历史场景和现实情境。在互动增效方面,技术赋能为互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如线上互动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党员之间的实时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这些新的互动方式和平台,党员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高效,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参与度和互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灿,马国峰.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概念的源流与语义嬗变[J].社会主义研究,2024(10):20.
[2]祝灵君,高梦.冉党务工作: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文献梳理与经验回顾[J].教学与研究,2024(10):15.
[3]王同奇.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08.
[4]袁文,左玥.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15.
作者简介:
王琳琳(1991—),女,汉族,山东省平度市人,职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沉浸式党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GXDJ-QN021。负责人:王琳琳,参与人:邱喆,曲洪波,王浩天,齐艳霞,田克,周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