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吴心怡
  
富网媒体号
2024年253期
苏州高新区达善小学校 215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通过对当前教学中资源、认知与方法三个层面问题的剖析,提出树立正确教学理念、多元开发文本资源及创新教学方法三项策略。研究表明,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与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与信息解读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资源短缺、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提升。学科融合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多元阅读能力,为本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实践导向。

1 学科融合角度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源于资源、认知和方法三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1)在资源方面,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多为简单的图表或流程图,这些材料虽然在基础信息传递上具备一定功能,却缺乏跨学科的深度和多样性,难以支撑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学科融合需求。例如,在语文课中结合科学或社会学科的内容时,学生需要理解更复杂的数据关系或因果链条,而现有材料往往没有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深化,这使得教师难以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的批判性思考。(2)认知方面的不足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科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面对非连续性文本时,往往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未能充分发掘其在知识迁移中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统计图表时,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理解数据本身的趋势,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自然现象及其与生活的关联,从而错失了跨学科的教育契机。现有的教学资源未能提供针对这些思维过程的指导性材料,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中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3)方法的单一性进一步限制了教学效果。当前的教学方法多集中于信息提取和表面理解,忽略了对复杂文本结构的深入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训练。例如,教师可能在分析交通数据的饼状图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指出哪个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最高,而未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讨论数据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原因。这种方法上的局限性,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阻碍了学科融合的深度推进。

2 学科融合角度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学科融合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学科融合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中深度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数据,如城市水资源消耗的年度变化图,并结合历史或地理知识进行解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数据变化,还需要他们分析水资源消耗变化的原因,探讨不同季节与城市用水需求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跨学科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为了确保这种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设计参数化的阅读任务。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能源消耗的非连续性文本时,要求学生填写一张表格,表格中列出三个参数:时间、能源种类、消耗量,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参数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及与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的关系。此外,为了提高阅读的层次性,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设置预备性问题,引导学生先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根据不同学科的视角提出跨领域的问题,这样的任务设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多学科整合的能力。

2.2 多元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多元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优化,以满足学生跨学科阅读的需求。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数据情境,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素材进行深度整合。例如,在开发涉及生态环境的非连续性文本时,可以选用空气污染指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年度降雨量的数据图表,并将这些数据按月细分,让学生从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中找出规律。通过设置开放式问题,如“如何解释特定月份空气污染指数的急剧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多重因素。

为了让资源多样化,文本类型可包括流程图、地图、时间轴等,涉及具体参数设置,如图表的纵轴可分别采用“空气质量指数”和“绿化面积百分比”,横轴代表时间跨度。这样,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处理多层次的复杂信息,同时结合地理、环境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探讨,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此外,开发资源时还需配合教学活动,如通过分组任务让学生比较不同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并探究其可能的原因,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2.3 创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

创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需要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图表阅读时,教师可以设置多步骤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分析同一主题的多种非连续性文本。一个可操作的案例是,围绕能源消耗展开教学,先引入一张全国范围内的能源消耗饼状图,引导学生理解各类能源所占的比例。接下来,增加参数复杂性,通过一张年度能源消耗趋势图引导学生分析时间因素对能源使用的影响,鼓励学生探讨为何特定年份某类能源的消耗出现明显变化。

为了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引入情境化任务,让学生模拟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依据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耗数据图表,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措施。这种任务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读懂图表内容,还要综合运用语文和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关注数据中细微的趋势变化,如某地区在特定月份的能源消耗突然增加,探讨可能的社会经济或气候因素。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度理解,也促使他们在学科交叉点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资源短缺、认知不足及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学科融合教学理念、多元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瓶颈,还能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更多具体的学科融合案例,以充实教学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瑶.融合·联结·驱动:多学科融合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例谈[J].家长,2023,(17):144-146.

[2]葛坪霖.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280/d.cnki.gsdsu.2022.001807.

[3]胡阳语.非连续性文本读写与核心素养提升[D].扬州大学,2020.DOI:10.27441/d.cnki.gyzdu.2020.000484.

姓名:吴心怡(1995.06)女,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二级教师,本科,单位:苏州高新区达善小学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